四川姑娘在徽州古村创办的小染坊,传承千年古法工艺

旅游 则卷小雨 2022-01-30 11:48

原标题:四川姑娘在徽州古村创办的小染坊,传承千年古法工艺

在快到万松林的小巷里,我找到了“七约农场”,成达街45号,在点评叫“七约米酒坊”,我们去的那年还只有一条评价。

七约农场2015年由几个大学生创办,七约就是七个约定:真实、自然、专注、合作、分享、感恩、博爱。做自然农业,没有农药化肥,自然的米酒酿造,以及农耕文化的传播。

院子里有人坐着,特别悠闲地侃大山,谈着生意、投资,口音明显不是本地,倒像是北京或周边。正房东北角的小商店摆着一些七约农场生产的产品。黑米米酒、醇香米酒、桂花米酒、0度气泡酒、姜米酒、黑多米酒、有机米,还有紫米醪糟、甜酒酿,我最喜欢醪糟。这些产品包装清新富有设计感,瓶子也有古典的小酒壶,还是彩色的,天青色、浅绿色。还记得小时候古装片里的酒壶,一看就是揭了标签的孔府家酒,那种棕色的小细脖坛子酒。在每年更迭的走亲访友随手礼的大潮中,四特、西凤、汾酒、中国红、古井贡酒、京酒、金六福、酒鬼……应该是按年代排得吧?从两瓶到四瓶到一箱,牌子时兴一两年就换下一个。再后来送白酒的人少了,到我们这代开始送米酒、梅子酒、葡萄酒……

买椟还珠的人按耐不住下了手,冲着瓶子上七约农场周年纪念的字,冲着千里之遥二赴南屏专程拜访的不易,以及这种特殊瓶子的产品淘宝不卖。时隔一年有余,今年的春节朋友来家里吃饭,要让他们自己选酒,不知会不会打开这瓶佳酿。

小六植染

还剩最后一个遗憾,一定补上。

提着两壶酒沉甸甸的,绅士的叔说帮我拿着,我永远傻乎乎地坚持自己提。往东走,都出村儿了感觉,视野变得开阔,建筑物难寻,还能找到么。问了打扫卫生的大姐,给指了条路,还往东走。

徽州向号“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看着这些天走过的地方,合着徽州的农田和庄园又有不少给了黟县。田地、耕牛、草木、流水,诶!有座木房子和栅栏,夕阳下一些学生模样的孩子们在晾晒染的布,年轻有朝气,对晒好的期待,和对仿似无限未来的期待,他们还有时间和希望。

找到了。

在旁边一个更牢固的真正的房子里,孩子们进进出出,更热络。门上的牌子写着传统木工工坊,古法造纸工坊,传统草木染工坊,传统纺织工坊,这里是万松美院。叔在人堆儿里发现一个人,让我看,说这不是咱们在青普时候的老师么。我一看还真是,遂上前询问。才得知,这个姑娘名叫陈燃,在当地真是小有名气。我找到了一些资料,大致梳理一个脉络,作为自己记忆的教科书,和这第5次徽州行故事的完结吧。

陈燃94年出生在四川资阳,大学学中文。有次参加师姐的公司聚餐认识了她外派到四川工作的老公老汪,7个月的时间修成正果。2016年毕业就跟着老公回到了他的故乡黟县。

后来他们的女儿小六出生了,陈燃需要照顾孩子,又需要挣钱,干什么能二者兼顾?她喜欢手工艺,尤其是蜡染。果断地决定付诸了果断的行动,决定好的第二天就和老汪带着刚两个月大的孩子去了贵州丹寨。她看到那边很多染坊的师傅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觉得需要年轻人才能让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三个多月的时间,从话都听不完全懂到掌握蜡染的配方和工艺,学成归来。

“春天提着篮子去采茶,夏天下水摸鱼捉虾,秋天摘下桂花跟爷爷酿酒,冬天坐在爸爸肩头看松鼠在白雪上蹦跶”,这是陈燃夫妻俩想给孩子的生活。于是两人回归了乡野,在南屏的水系边、自然界,创办了以女儿名字命名的染坊“小六植染”。

蓝染这门古老的印染工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工艺又分为蜡缬、绞缬、夹缬等花纹的印染。缬,有花纹的丝织品。前边的动词则说明了制作方式的不同。蜡染,用蜡封住的部分无法接触染料;夹缬,就是用雕镂着纹饰的木版夹住织物。资料记载最早的夹缬出现在秦汉公元前221-220年间。绞缬是扎染的古称,将布料的局部扎起来从而不会被染到;在我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扎染到了唐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那时候的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一种时尚。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甚至非洲也有扎染。

蓝染听名字好像只有蓝色,其实并不拘泥于蓝。蓝染的颜色来自于植物,如板蓝根的蓝色、苏木粉色、栀子果黄色、洋葱皮黄色、核桃皮褐色、红花红色、石榴皮黄绿色、姜黄黄色……而要让一块布料上色,则要通过收割板蓝、古法制蓝让板蓝根发酵,染料设计和刻版,印刷,扎花、浸泡、脱浆、沉染、氧化、拆线漂洗、晾晒一系列步骤才能有不同层次的蓝。

两手让布在染缸中游荡,白色变为深绿色,接触空气后氧化成蓝。所以每一件蓝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于工厂中批量生产的东西。每件作品的材料来源于自然,都带着生命,在氧化的过程中各自生长,绑扎的方式和染缸状态,也注定了每件作品的唯一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样的指纹。这也是蓝染的魅力。

染坊开业了,陈燃每天泡在房间里实验修改学习来的配方,毕竟贵州和南屏的气候环境、温度、湿度不一样,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和琢磨,终于掌握了一套适合于当地的方法。一双嫩白的手也终于被日积月累的染料浸泡成了蓝色,屋内也弥漫着难闻的板蓝根染料味道。

陈燃觉得“养缸”是蓝染最关键的技艺。俗话说一马勺坏一锅。用到这里就是缸没有养好,染什么都不行。在她看来缸也是活的,色素会随着气候、温度的变化产生差异,好像带着情绪,阴郁晴阳,春夏秋冬都会染出不同的效果。缸也需要“吃”,需要食粮,需要补给,不能一直消耗。好像泡茶的壶,时间越长越香,她的三口宝贝缸养了三年多,年分越久越稳定。

2018年在朋友的鼓励下,陈燃和当地裁缝一起,给客户定制设计蓝染产品。现在,已经从衣服、裙子、包包、抱枕,到门帘、床单、餐垫等,还通过网店走入千家万户。

陈燃从最初仅有的传统草木染,到今天,如门前的木牌子上写的,已经扩大古法造纸和传统木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创新,为了不落下潮流风向,夫妻俩每年都去杭州、深圳等地进修蓝染,学习新技术。一方小小的染坊已经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学组织和各大高校数十万人次,还接受了央视《乡土》栏目的专访,上过台湾杂志封面,和众多媒体的报道。

晴园

遇到相爱的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变幻生活环境,找到一生喜欢并出色胜任的事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之大幸。经常看陈燃发她的新作品,自己也变身为模特,还从卖蓝染服装,扩展到更多品类,烟火气的熏肉、腌鱼土特产……满满生活的有滋有味,特别有购买欲。我特别希望疫情过后的那天,我能带着我们的研学团队,一起去徽州的乡村探索那里的可能,让更多的孩子,更多人体会那种自然界的慢生活,和我所喜欢那里的理由。

这一次旅行最后的时光,交给了曾经住过的晴园,当年亲切的女主人“晴姐”舒晴,已经成为了黟县民宿协会会长,为她高兴。2021年末得知,晴园计划在南屏村口把出品地道徽菜的徽公馆整合在一起,建设更大的生态。也希望南屏这座安静的小山村继续安静,没有正经徽菜馆的小山村有酒有菜,更有血有肉。活化的村民生活的古村才是真正的古村。

餐厅:徽公馆

徽州的乡野,也是我想去长住的地方,至少一两个月,无所事事地闲逛,找到只有当地才有的文化书,帮着哪家民宿、餐厅端茶倒水,看着草木葱茏,看着草木凋谢,春水化冻、秋水结冰,和村民熟络,问着你我互不曾熟悉的曾经……

再见了绩溪米糊,再见了焖面,再见了毛豆腐,还有那些新的旧的有故事的徽州女人。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