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顿顿有鱼肉,上世纪的人都吃啥?老人:饿了靠海参鲍鱼充饥

旅游 苹苹安安 2022-01-12 10:32

原标题:现代人顿顿有鱼肉,上世纪的人都吃啥?老人:饿了靠海参鲍鱼充饥

古人有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正是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限制古人饮食的因素主要是两点,一个是生产力受到的限制,而另外一个便是交通运输的不方便,而随着现代生活的改善,基本上家家户户的桌上,也能够见荤腥,尤其是过年的到来,菜肴也变得更加丰盛,这不由得让人有些好奇,那么过去的人们吃什么呢?

和常人想象的有着些许不同,在山东长岛县的北隍城岛,一些老人回忆起曾经的生活却提到:“饿了靠海参鲍鱼充饥”。

这似乎有些难以理解,然而却是主妇葛明敏一家最真实的写照,海参、鲍鱼、大虾、海螺,这些在寻常家庭当中难以见到的食材,却被她形容为“穷人家吃的饭菜”。

原来这家人所处的北隍城岛,位于山东烟台附近的渤海海峡,和旅顺遥遥相望,渔业发达。因此在2.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有着800多户,居住着2400多人,在这里海产品自然管够,因此还专门诞生了一道由各种海鲜、鲍鱼、大虾混合组成的特色菜:海鲜大杂烩。然而因为交通运输的不方便,寻常时期比较容易见到的食物,从猪牛羊再到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反而成为了比较难以见到的食物。按照葛明敏的话说:“猪肉过去是富人餐桌上才能出现的食物···”

有意思的是,这样奇怪的差距,并不单单只在北隍城岛发生,同样也诞生在20世纪时期的苏联,众所周知,苏联长期以来,农业始终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到了二战期间,在德国人占领天然粮仓乌克兰后,大部分壮劳力上了前线,剩下老弱病残在集体农庄干活,一度连黑面包都供应困难,甚至要在里面掺杂木屑。而一些士兵,得到改善伙食的机会,竟然是一条条鲱鱼。

这自然要归功于苏联发达的渔业,早在苏俄成立之初,鱼肉就被认为是紧缺粮食最好的代替品,阿纳斯塔斯·米高扬,是全苏物资供应部的委员,正是在他的倡导和提议下,苏联的国有食堂,每个礼拜四只提供鱼肉,好解决众多工人的吃肉问题。

在苏联大力发展渔业的背景之下,这也导致海鲜产品的价格,远远要低于其他生活消费品...

民国时期,一个贫困家庭啃大闸蟹的照片一度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如今一斤大闸蟹已经能够卖出数百元的高价,过去却如此随意,实际上国人吃蟹的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么说多少有些夸张,但是在战乱年代,肉少还容易影响肠胃的螃蟹,的确容易受到忽视。

1938年的《申报》就记载了大闸蟹价格的波动:“前數天因天氣未寒、本市售價洋澄河蟹每擔(市秤)六十元、淸水蟹三十五元、長江蟹(潮水蟹)二十元進關、自天氣轉冷以來、昨晨售價增漲、洋澄河蟹每擔七十元出關。。”按照这样的计算,一只半斤的雄蟹,也才不过三角钱,穷人的确可以吃得起,然而他是否愿意花这冤枉钱,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