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回锅肉

旅游 二毛的手工菜 2022-01-14 11:32

原标题:大刀回锅肉

在上世纪70、80年代各类四川菜谱中,开篇猪肉菜类的首席菜品往往都是“回锅肉”。这道有着浓郁地方风味的大众化菜肴,起源于民间祭祀,用煮熟的肉给先人拜祭之后,再拿回家加调料回锅炒热吃。

据说解放前,成都学徒工帮老板干活,每月只有初二、初十六两次打牙祭,三年打完七十二次牙祭,才算师满。而这七十二个“牙祭”,都离不了“回锅肉”。如今,回锅肉依然是广大劳动人民喜欢的过瘾肥肉之一。

不过如今全国人民吃到的回锅肉,正味的几乎很难见到,这从较权威的《中国菜谱(四川)》(中国财经出版社1981年版)上可以看到:其一,回锅肉用的是带皮猪后腿肉,而不是现在的五花肉;其二,郫县豆瓣与甜面酱(有些回锅肉就根本没加甜面酱)的比例是5:4(根据口味也可调到1:1);其三,要用饴糖、糖色、精盐、香料混合熬制的“红酱油”(现在回锅肉几乎没放);其四,在炒制回锅肉片时,用的熟猪油而不是色拉油之类。

在四川,回锅肉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几十种之多,烹调方式基本一样,只是配菜不同而已。也有烹调特殊而自成一格的“林派回锅肉”(以四川近代学者、书法家林思进姓氏命名)。“回锅肉”在成都又名“熬锅肉”,其堂弟“旱蒸回锅肉”,主料不采取汤煮而用旱蒸,烹制不用炒而用贴的方法成菜。故有肉的原味消失少,颜色红亮,富于脂肪,味浓而香的特点;其表妹“生爆盐煎肉”,是用生肉片直接爆炒,加豆豉而不加甜面酱;其表兄“酱爆肉”是取出了调味中的豆瓣而加重了甜面酱。其舅子老表还有:青椒回锅肉、盐菜回锅肉、莲白回锅肉、豆豉回锅肉、鲊海椒回锅肉等等。

我曾在八岁时就开始向母亲学习炒回锅肉,不过母亲放的甜面酱要多于豆瓣酱(大概3:2的比例)且还要加泡椒、炮姜、和醪糟汁(不加糖)。特别是酱之味与泡菜之道在高温之下相互倾诉而深深地融合,那股和灵魂一起飘散的奇异之香,只有恋爱中的回锅肉才会拥有。

这里,我要隆重介绍回锅肉的乡下堂兄“大刀回锅肉”。当我第一次听到“大刀回锅肉”这名字时,立马脑海中掠过“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画面和旋律,接着是一大片大片的回锅肉呼啸着,亮闪闪地向人们敞开的胃口砍去。

“大刀回锅肉”的身份证名叫“连山回锅肉”,由于出自四川广汉市附近的连山镇而得其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因一家饭店烹制了一道特大号回锅肉菜而声名远播,由于片片回锅肉明晃晃得像一把把大刀,固得“大刀回锅肉”之混名。

“大刀回锅肉”选取猪肉的后腿二刀肉,顺长切片,每片长者可达24厘米左右。其型粗犷豪放,刀法精湛犀利,加上其配料又和一般回锅肉有所不同,以致吸引了全国八方宾客以在“大刀”上舔味为快,从而使整个连山镇一年四季都充满了回锅肉的香辣味道。真是“山上、山下,风景一片片回锅肉如画。”

(图片来自网络)

诗人杨黎是“回锅肉”的爱好者。上世纪80年代,杨黎在成都新二村用他亲自上灶烹制的“杨氏回锅肉”、“杨氏红烧肉”款待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诗人。在最近的一次聚餐上,他对我说,炒回锅肉用蒜苗才是最正宗的,用青椒或其他什么的做配料都算假回锅肉。

莽汉诗人梁乐是见不得回锅肉上桌的,本来大伙正热烈地喝酒扯谈,但只要一盘热气腾腾的回锅肉上桌,他便立马眼睛一亮放下“酒囊”,做起“饭袋”来,并高喊服务员拿米来。等一碗白米饭下肚,一个饱嗝一打,万念俱灰,酒也喝不下去了。

我在北京天下盐《连环绘食画》菜谱中,是这样对“传统回锅肉”进行描述的:传统回锅肉=60、70年代回锅肉,川菜中的国学之一。在蒜苗和青椒的横撇竖捺中,方块肉质厚实油亮,并在炒香的豆瓣和甜面酱重叠的情景中,味道悠远流长。

酱爆回锅肉
1.取猪后腿肉一斤半,烧个红锅烙煳肉皮,接着在温水中浸泡、刮洗肉皮呈金黄。
2.入锅内加水煮十五分钟左右(加姜片、料酒、花椒粒)捞起,切肥瘦相连的片。
3.炒锅放中火上,下菜油烧五成热时,将肉片下入炒转,撒少许盐炒至吐油时,下醪糟汁及泡姜泡椒炒出香味,然后将其拨在锅的一边。
4.下豆瓣、黄酱、甜面酱炒出香味后,与肉片等合炒均匀,再把蒜苗段加入炒熟就可上桌了。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