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具体从技术途径中得到令人满意的实现,是非常不简单的一件事。
爱因斯坦预言的量子纠缠
这种技术的理论基础是量子领域独有的一种现象:量子纠缠。它本来只是量子领域众多现象中的一个而已,后来在科学家与政客中都拥有了非常高的知名度,因为它可以切切实实地造福人类!什么是量子纠缠呢?其实就是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在它们分开之后,依然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时刻感知对方的运动,并且同时做出相呼应的对称运动的特性。简单比喻,就像一对双胞胎站在两个距离遥远的国家,其中一个人不论做出任何动作,另一个人也会即刻产生一模一样的反应。这被爱因斯坦激动地形容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量子纠缠模型图
后来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中成功利用仪器实现了单个量子态的超距传输,也就意味着“瞬间移动”的理论基础已经确凿无误,也再次说明爱因斯坦的预言确实“从不出错”。随后,1997年,奥地利科学家首次实现光子的隐形态传输;2012年,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成功实现间隔143公里的量子隐形态传输;最后在2016年,我国闪亮登场:量子大牛科学家潘建伟教授项目组,成功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研究成果发表于当年2月的《自然》杂志上。这个技术可以让异地获知对方的量子状态,真正开启了量子传输技术的大门。用潘建伟教授自己的话说,它就是:“从合肥带到北京一个保险箱,钥匙忘带了。于是我请合肥的同事测量一下钥匙,告诉我;我在北京复制它。”
量子纠缠原理
细心的朋友也许发现了,潘建伟教授委婉言辞的背后之意,其实就是那个令人无比激动的概念:瞬间移动!当然,人体的瞬间移动必然比物品要复杂一些,但它的到来已经是可见未来之中的事了。难怪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在看完项目结果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地宣布:“人类实现瞬间移动,只是时间问题了!”
不难看出,基于量子纠缠的瞬间移动技术原理是:在移动之前,把人体的信息转化成量子态的粒子信息,通过量子通讯装置发射到另一个地方的接受装置中,然后再把人的量子态的粒子重新复制出来。通过这种原理得以“瞬间移动”的效果。
瞬间移动的内在意向
聪明的读者看到这里,一定会想到一个问题:这不就是“传真机+3D打印”的技术嘛,为什么说只有“量子纠缠”可以实现这种瞬间移动呢?
原来,问题是出在“数据量”上了。根据科学家计算,完整复制一个人体的全部信息,大概需要传送10的30次方这种数量级的粒子。这种数据量如果使用现在100MB的网络传送,也需要3亿亿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量子传输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它可以直接复制人脑量子层面的意识状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传送过去。由于人的意识活动是一个量子级的过程,它同样具备“违反直觉”和“不可测”原理,所以使用量子传输技术,不但可以真正意义上复制“人类意识”的信息,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大幅降低了数据量,避免了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的传统数据结构,产生一个几乎是无穷大的数据,而彻底断绝了这件事的可能性。
传输成功
除此之外,小编认为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需要科学家们解决,那就是:量子传输之后,被“制造”出来的那个人,还是原先的自己吗?因为这件事看上去,就像是读取自己的生物信息,在另一个地方“制造”一个相同的自己而已。如何确保那个“新产生的人”,和原来的自己是记忆想通的呢?显然,科学家就算制造一个拥有自己全部记忆的人,但目前真正的自己并没有和那个人真正连接到一起。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装置,能够把人的意识本身也装进去,直接传送到另一个人身上,或许这将是瞬间移动技术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
也许到了实现的那一天,我们会真正体会到哈利波特走进壁炉时的感觉:周围的空气全被挤光了,头晕脑胀,难受了好一阵子才重新回到地面。
连接两个地点的意识
(本文所用配图描述存在一个错误,细心的你发现了吗?如果发现了欢迎留言指出,没有发现可以关注我,会在下一篇文章揭晓答案。【上一期答案:倒数第三张不是中子态的物体,只是一团超临界态的氧,因为中子态的外缘是光滑平整的】)
(这里有实实在在的科学干货,关注“隔壁青少年说”,提升思想和眼界,积累未来十年学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