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菜,看一家川菜馆的基本功和想象力

旅游 盐之味 2022-08-22 09:04

原标题:三道菜,看一家川菜馆的基本功和想象力

要论菜系的流行程度,我私以为川菜馆能排前三,加上火锅串串之类的,说不定稳坐头把交椅。但很多有关四川“特色美食”的操作,实在离四川人吃的东西有点远,大的比如杨国福张亮麻辣烫(商业上很成功,但跟四川麻辣烫是两种东西),小的比如把毛血旺改成血豆腐,红烧牛肉面变成酱油汤底,在鱼香茄子里放番茄酱……初到外地的四川人吃到嘴里,都会是老年人在地铁里看手机.jpg

究竟什么才是“ 正宗”川菜?这个问题难以回答。不过最近在一家川菜馆吃到的三道小菜,启发了我做一点思考:

泡椒猪肝。猪肝、腰花、肝、大小肠……内脏食材在四川人的餐桌上很常见。但是能做得无腥气且滑嫩化渣的厨师并不多。有的小餐馆用热油“滑”的方法,在装了很多热油的锅里,把挂了芡的食材快速烫熟、捞起,没啥难度,还浪费油, 在我看来算作弊(厨师掌握不好火候的下策)

这家店的猪肝首先切得很厚,比一般炒猪肝要厚一圈,但咬开并没有不熟的部分,每一片火候到位,吃起来粉糯化渣,毫无血腥气。虽然不是脆脆的口感,也很好吃。我忍不住问老板是怎么做的?

答案是用枧水腌,再把猪肝冲洗至发白。(听起来好像很容易?)

枧水是一种复配食品添加剂,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和碳酸钠,做广式糕点用得比较多。月饼皮里通常也会添加。用在猪肝上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老板说如果做川菜传统的炒猪肝,肯定是薄切、快炒,“但是那没啥意思”。

更想说的是泡椒的风味,可能很多人认为泡椒就是泡的辣椒,这个理解其实并不全面。只有泡至发软的二荆条,才是川菜“鱼香味”的最佳原料,并提供足够的风味:酸里带甜,酵香浓郁。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跟新鲜辣椒一样圆润、入口爽脆的“泡椒”,适合空口吃,不适合入菜,无法炒出泡椒的风味——我总算明白为什么我很多时候吃泡椒炒的菜总感觉差点意思了!至于野山椒做的泡椒,以及“泡椒凤爪”,都不在传统川菜的讨论范围了。

这道菜里还加了泡小米辣和豆豉,整体滋味更丰富,除了猪肝片,炒入味的葱白浸透了泡椒的风味,不输主角。

榨菜肉末干烧鱼。干烧是一种使汤汁全部渗入原料内部或沾附在原料上的烹饪方法,适合中火慢烧、自然收汁。这里选用刺更少的鲈鱼,鱼皮煎至棕黄,再入炒过榨菜和肉末的汤汁里煮软,榨菜和肉末分别提供发酵的咸鲜和脂香。单独吃鱼偏糖醋味,加上榨菜和肉末一起入口更美味,最后有一点点不易察觉的辣味。

干烧 不用芡粉,最后剩下的油也很清亮。鱼肉酥软味浓,榨菜肉末特别下饭,汤汁完全可以打包回家,第二顿煮面。

白果炖鸡。鸡汤特别鲜,并且很容易喝出“奶汤”的蛋白质香,绝非料包可比。我问老板做法,先用鸡架、棒子骨一起熬6-7小时,大火冲白,再加入一年生土鸡,用高压锅压40分钟,再转入焖炖锅里2-3小时熬出鸡油……

我在家通常只完成了第一步,难怪风味差不少。

说起来好像都不难,但是做起来会发现讲究的地方不少。当天还有一道凉拌鸡块,同行的烹饪业内老成都一吃就说“这个肯定是馆派的手艺”,我大概明白老师的意思,就是不用复合调味品,你能吃出新鲜的鸡肉香,和盐、酱油、糖、花椒粉、葱段……各司其职的存在感。

不追求辣,辣只是香气的来源,这是四川人从小吃到大的川菜(试想谁会把家里人往死里辣?),也是很多人不明白川菜的地方。

这样的川菜馆,当然在成都。老店位于双楠,开业十几年,是附近很多居民的“食堂”,我一个人去吃饭的时候就点一碗鸡汤和两份凉拌菜,比如凉拌茄子、莴笋,很下饭。新店受邀入驻高新区华商中心,也是这次我去的地方,目前还在试营业阶段。老板原本想复兴传统,新增了鸡豆花和开水白菜,没想到疫情来袭,最后都自己吃了……期待疫情结束以后能吃到。

人均消费真的感人……

我写这篇的目的不是吹嘘餐厅多么完美。事实上当天吃的拌凉粉就有一点苦味,老板说是磨花椒粉的机器转速太高,花椒粉有部分糊掉导致的。

这样真诚的川菜馆,还是值得一去再去。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