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人学做菜,我是草草阿姨
一、《山家清供》的苜蓿盘,一个职场故事,一道令人遗憾的菜
苜蓿在中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深受古人喜欢。
尤其是美食巅峰的宋朝,当然不会错过。
《山家清供》的第三道菜,就是“苜蓿盘”,但林洪写了一个令人遗憾的故事。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
只可谋朝夕,何由保岁寒。
——唐·薛令之”
你能想象这位写“苜蓿诗”的福建第一进士,一辈子以清廉著称,却因这首诗、这道菜而丢官吗?
他的顶头上司是与杨玉环缠绵的唐玄宗。
话说当年的薛令之,颇有远大抱负,但却担任左庶子这么一个闲职。
他看到东宫太子身边的官吏天天吃苜蓿菜,生活清苦,爱莫能助,联想到自己宏图无法施展,一时烦闷,便在东宫墙上写了这首诗。
不巧的是,唐玄宗正好路过东宫,看到薛令之的牢骚,这位意气风发又风流倜傥的皇帝可不好说话,很不客气地在墙上回怼:
“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指责薛令之的嘴巴太长话太多,没有凤凰的本事,要是再嫌七嫌八,不如回家算了。
薛令之就这么辞官了。
为什么说这故事遗憾呢?
因为大家看到的不是薛令之有多无能,而是唐玄宗缺乏君王的气度与雅量。
这故事其实很像今天的职场,作为职员你有发牢骚的权利,但要看你有没有本事,还要看你遇到的老板有没有胸怀。
一、认识“苜蓿”
这种引发职场风波的菜,很多人不认识,更不知怎么读。
苜蓿,音:muxu。
它号称春天第一野菜,穿越古今、横贯东西、从南到北、人畜共喜。
苜蓿是千年古菜,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张骞通西域,打开了丝绸之路贸易通道,带回了无数西域好物,其中就有苜蓿种子。
从此苜蓿落户中华餐桌,大江南北都有它的身影。
但历史是变迁着前进,外来物种越来越多的今天,苜蓿已基本沦落为牧草。
只有春天,苜蓿抽新芽,人们才想起这种菜,凭着尝鲜的心态去吃头茬苜蓿。
倒也成就了好几道耳熟能详的家常菜:
比如北方,尤其是西北,有:苜蓿麦饭、苜蓿疙瘩、苜蓿水饺等。
而南方,主要是江淮一带,称苜蓿为“草头”,有酒香草头、草头饼、草头蛋汤等。
如今的苜蓿越来越受欢迎,不但口感好,营养价值也高。
苜蓿含有大量的铁元素,补血功效比菠菜更好;
苜蓿是所有食物中含维生素K最多的蔬菜,可以止血,可以预防出血症;
苜蓿富含苜蓿素、苜蓿酚,能止咳平喘,对支气管炎很友好,还有防止肾上腺素的氧度抗癌作用;
而苜蓿的粗纤维,可促进大肠蠕动,减肥美容又防肠癌。
三、苜蓿盘食谱
我们来看看《山家清供》里的苜蓿盘是怎么做的吧。
林洪写道:其叶绿紫色而灰,长或丈余。采,用汤焯,油炒,姜、盐随意,作羹茹之,皆为风味。
林洪吃的苜蓿肯定不是头茬苜蓿,因为已经长到一丈多长。
他的食谱简单明了:
1、把叶子摘下来,焯水后,起锅烧油,放入快速翻炒,姜和盐凭各人的喜好法放;
2、煮成羹汤吃,一样风味尽然。
两道菜,一炒一汤,清清爽爽,这是大宋最高级的饮食审美——山水乡野。
我今天也来贡献两个食谱,一南一北,北方的苜蓿麦饭和南方的酒香草头,做得粗鄙,还请指教。
苜蓿麦饭
1、准备食材:
苜蓿500g(纯叶子大概250g)
食用碱3g、盐5g、五香粉5g
面粉约30g
蒜泥5瓣剁成、辣椒面5g
食用油20ml
2、操作过程:
把苜蓿叶子摘下来,这功夫有点大,不亚于去野外自己采摘;
清洗干净后沥干水分,水分太多会影响蒸出来的效果;
剁碎比较好入味;
放入食用碱,用手揉搓,让叶子均匀粘上碱;碱的作用:一来保持苜蓿的碧绿、二来让麦饭更筋道;
放入盐和五香粉,入味;
再少量多次地倒入面粉;
松松散散地在叶子的表面裹上一层粉就可以了;
水开后,上锅蒸15分钟;
出锅后放入蒜泥和辣椒面;
泼入滚烫的热油激起香味。
一盘香喷喷的苜蓿麦饭就做成了。
口感软绵,又香又滑,可当菜可当饭,值得大力推荐。
苜蓿麦饭应该是进化版的苜蓿盘,而江淮一带酒香草头,我觉得更接近南宋的苜蓿盘,简单明朗,香气十足。
酒香草头
1、准备食材:
草头(苜蓿)200g
53°高度米酒10ml
生抽10ml
白糖5g、鸡精3g
食用油20ml
2、操作过程:
草头嫩叶子清洗干净;
捞出后,直接在控干水分的叶子里放入白酒、生抽、鸡精和糖;
起锅烧油,油温8成,放入草头叶子,翻炒8下起锅。
酒香浓郁,吃过不会忘记!
记得一位烹饪大师曾说过,炒青菜不能放料酒,我就想问:当他吃过酒香草头后,会作何感想呢?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想看苜蓿麦饭和酒香草头视频的,请关注我哦!
“草草啖盐说蜜”,谈三餐美食,讲四方风情。
原创作品,多多支持!
喜欢就请点赞、转发、收藏或评论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