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御厨回忆:一道菜不能吃三口,皇上的饭是馊的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活在世上,追求的就是那一口“口腹之欲”;老百姓们每天都想着吃点什么满足自己,久而久之就创造了中国灿烂精彩的饮食文化;在历史上,中国的皇帝富有四海,坐拥全天下的财富。 他们也自然追求填饱自己的肚子,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出格调。
天下第一御膳房
清朝的时候,皇帝和后妃们的日常生活由内务府照顾,内务府下设置了御膳房和御茶房负责皇帝的饮食。公元 1748年,御膳房和御茶房合并为“ 御茶膳房 ”,全天下的优秀厨师都聚集在此;
御膳房设有厨师三百余人,这些厨师每天上灶之前,都要用白鹅的羽毛轻轻抚掉身上的灰尘,再用宫里特制的玫瑰胰子和热水一点点洗干净身上的污垢;换上崭新的白布套袖,白围裙和白帽子,用烈酒擦手,这才能开始做饭。
皇帝们所食用的大米有白米,红米,黑米数种,其中有来自五常的贡米,还有京西稻和南苑稻,以及中南海内丰泽园御田的水稻等;同时,内务府下还有被称为庆丰司的机构,负责供应御膳房所用的鸡鸭鹅,猪牛羊等家畜肉食;
天下第一厨房——“御膳房”。
豪华繁复的菜品
清宫御膳房菜品的制作极其讲究,比如制作包子的葱花都要雕上花,所有的食材,全都要用北京郊区西边玉泉山的水去洗涤;同时,御膳房所有的面食,所有的面粉都要用细细的筛子筛过三遍,筛得细软绵密才可以使用。
御膳房的主食结合了南北方风格,兼用米面,包括粗粮杂粮,精细搭配;甚至对蒸饭煮粥所用的水,甚至是煮粥用的锅,乃至于烧灶用的柴禾都有很高的要求:水是玉泉山甘甜的泉水,柴禾只用清甜少灰的苹果木;
陈家的厨子 张东官 烹制的菜肴,十分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乾隆皇帝将张东官带入紫禁城,张东官发明了一道苏造肉,把上等五花肉切成薄片, 用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将其精工慢火,细细熬制,这样制作出来的苏造肉软香酥烂,卤香浓郁;再将上等西北小麦粉制作而成的馍,一面用油煎得金黄,一面白嫩松软,夹着苏造肉食用,可谓是人间难寻的美味;
古代皇家做任何事情都讲究仪式感,在用膳这件事上自然也不例外;
宫廷御膳房对菜肴使用的每种材料的来源,对每种佐料如何配比,以及如何使用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甚至换了一种花椒或者大料的种类,都需要在御膳房的档案中进行报备。
配菜的味道绝不能盖过君菜,否则就是欺君罔上,大逆不道; 做菜的厨子轻则被打板子,重则掉脑袋;
宫廷贵人们用膳的方式,也十分的复杂且具有仪式感;贵人想用膳的时候,就会下口谕,令太监传膳。
太监就会高喊一声“传膳”,再由专人负责去御膳房下旨;这时候御膳房的传膳官们会带上专门的白色套袖,将早已在炉子上热好的各式菜肴放到专用的食盒里,贴上专用的封条,送至宫廷各处;
一切准备就绪后,皇帝入座用膳;用膳时,皇帝的眼睛看到哪里,则有步膳太监眼疾手快,将那道菜夹往皇帝的碗盘之中。
根据古代宫廷的规矩,为了防止他人知道皇帝皇后的喜好而下毒,皇帝皇后吃任何一道菜,都不得超过三口,否则御膳房将再也不做这道菜;
皇帝吃着这些冰凉而油腻的膳食,有时候好不容易碰到自己喜爱的食物,却不能吃超过三口;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来,身为皇帝,吃个饭也是十分悲催的;
据说和绅陪乾隆皇帝用膳时 ,每次需要下跪达五十次之多 ;紫禁城里这些用膳的宫廷礼仪,不得不说是非常折磨人的。
空有其表的御膳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了自己吃饭时候的情景:
说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吃饭无定时,全由皇帝自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太监传话给养心殿的明殿太监,明殿太监再传话给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御膳房的太监,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御膳房,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在东暖阁摆好……每个菜碟或菜碗里都有一个银牌,以防下毒……同样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膳”,尝过的东西摆好之后,我入座之前,一个太监叫了一声“打碗盖”,其余太监动手把碗盖取下拿走,于是我就开始用膳了。
从溥仪的回忆中,我们不难看出 皇帝用膳的排场极大,但其实也仅仅是用膳时的排场大罢了;
由于贵人们一声令下,御膳就必须上齐,很多御膳都是提前一天被做好,甚至提前几天反复加热而成的,其中滋味可想而知;
随着1910年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皇室的收入愈来愈捉襟见肘;紫禁城里昔日豪华的用膳排场也无法维持了;连皇帝本人,也主要靠各宫太后太妃和嫔妃的小厨房送来的膳食过活;
甚至于因为太监们也知道皇帝不再吃御膳了,于是每顿御膳,除了皇帝面前摆的那几道菜是新做的外, 靠后边的御膳都有些甚至已经是轮着十几天上来,已经发馊变臭的了, 这也昭示着中国古代皇权的没落光景。
时至今日,紫禁城内,仍然有很多御膳档案没有解封;小编的文章受篇幅所限,介绍得也不全面。你还知道紫禁城里还有哪些令人大呼惊讶的菜品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小编一起讨论!记得点赞,转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