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御厨回忆:一道菜不能吃三口,皇上的饭是馊的

旅游 游古思今 2022-05-07 16:03

原标题:清宫御厨回忆:一道菜不能吃三口,皇上的饭是馊的

清宫御厨回忆:一道菜不能吃三口,皇上的饭是馊的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活在世上,追求的就是那一口“口腹之欲”;老百姓们每天都想着吃点什么满足自己,久而久之就创造了中国灿烂精彩的饮食文化;在历史上,中国的皇帝富有四海,坐拥全天下的财富。 他们也自然追求填饱自己的肚子,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出格调。

但根据晚清御厨赵仁奇的回忆,宫里的御膳虽然豪华奢侈,用料讲究,但实际上也就是个样子,华而不实罢了;吃饭的时候有繁复的礼仪,非常折腾人。皇上再喜欢吃一道菜, 吃了超过三口,就会被太监强行撤下去,甚至有时候皇上吃的饭竟然还是馊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小编今天带大家来看一看清宫里那些豪华又奇葩的御膳。

天下第一御膳房

清朝的时候,皇帝和后妃们的日常生活由内务府照顾,内务府下设置了御膳房和御茶房负责皇帝的饮食。公元 1748年,御膳房和御茶房合并为“ 御茶膳房 ”,全天下的优秀厨师都聚集在此;

“皇上一餐谱,数人百年粮”,身为全天下最讲究的皇帝饮食·,卫生条件首当其冲,必须过关;

御膳房设有厨师三百余人,这些厨师每天上灶之前,都要用白鹅的羽毛轻轻抚掉身上的灰尘,再用宫里特制的玫瑰胰子和热水一点点洗干净身上的污垢;换上崭新的白布套袖,白围裙和白帽子,用烈酒擦手,这才能开始做饭。

皇帝的食材来源也是常人无法比拟的;明清宫廷专门使用京郊玉泉山的水源,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水车,甚至还设置了专门的“水官”负责此事,专门为贵人们运送日常使用之水;

皇帝们所食用的大米有白米,红米,黑米数种,其中有来自五常的贡米,还有京西稻和南苑稻,以及中南海内丰泽园御田的水稻等;同时,内务府下还有被称为庆丰司的机构,负责供应御膳房所用的鸡鸭鹅,猪牛羊等家畜肉食;

来自黑龙江的金针菇,辽宁的海参,云南的水果,镇江的鲥鱼,西北的银耳,大清国四面八方的山珍海味都向京城云集而来,这些进贡美食的终点,就是位于紫禁城东路, 南三所 西侧的

天下第一厨房——“御膳房”。

豪华繁复的菜品

清宫御膳房菜品的制作极其讲究,比如制作包子的葱花都要雕上花,所有的食材,全都要用北京郊区西边玉泉山的水去洗涤;同时,御膳房所有的面食,所有的面粉都要用细细的筛子筛过三遍,筛得细软绵密才可以使用。

御膳房的主食结合了南北方风格,兼用米面,包括粗粮杂粮,精细搭配;甚至对蒸饭煮粥所用的水,甚至是煮粥用的锅,乃至于烧灶用的柴禾都有很高的要求:水是玉泉山甘甜的泉水,柴禾只用清甜少灰的苹果木;

古人饮食以肉为尊,御膳房中自然也有许多精致豪华,甚至令人大跌眼镜的名菜出现;比如乾隆皇帝最爱的苏造肉; 公元1780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遍访美食,曾经住在扬州 安澜园园主陈元龙 家里;

陈家的厨子 张东官 烹制的菜肴,十分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乾隆皇帝将张东官带入紫禁城,张东官发明了一道苏造肉,把上等五花肉切成薄片, 用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将其精工慢火,细细熬制,这样制作出来的苏造肉软香酥烂,卤香浓郁;再将上等西北小麦粉制作而成的馍,一面用油煎得金黄,一面白嫩松软,夹着苏造肉食用,可谓是人间难寻的美味;

御膳房里还有一道慈禧太后很喜欢吃的“银镶牙”, 是将极细致的豆芽全部用银针掏空,再把鸡肉剁成茸,将鸡茸穿在棉线上,塞进豆芽之中,炒制而成;不见肉而有肉,可谓精致至极。

文思豆腐则是将一块豆腐,利用刀工切成千条万条的菊花形状,再放进用乌鸡,桂圆,人参,枸杞,灵芝等熬制而成高汤之中烫熟,色泽淡雅,口感鲜嫩。

上汤白菜则是取白菜最嫩的菜心焯水烫熟备用;将蹄髈,乌鸡,火腿,瑶柱等炖了七七四十九个时辰,只取高汤,再用瘦肉馅吸干油脂,把菜心放入;整道菜味道浓郁,而色清如水,故又称“清水白菜”。

繁复憋屈的礼仪

古代皇家做任何事情都讲究仪式感,在用膳这件事上自然也不例外;

宫廷御膳房对菜肴使用的每种材料的来源,对每种佐料如何配比,以及如何使用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甚至换了一种花椒或者大料的种类,都需要在御膳房的档案中进行报备。

根据礼仪,宫廷的任何菜品需要进行严格的主次和君臣关系;就像古典的中医药理念一样,当制作一条鱼时,鱼便是这道菜中的君,而其他的佐料,比如香菜一类,就是这道菜肴中的臣;

配菜的味道绝不能盖过君菜,否则就是欺君罔上,大逆不道; 做菜的厨子轻则被打板子,重则掉脑袋;

另外,宫廷菜使用的调料非常单一,禁止将多种调料混合使用,因为多种调料混合寓意“结党营私”,为皇帝所忌讳; 御膳房有一些刚入宫,不知道这个道理的御厨,因此丢了性命。

宫廷贵人们用膳的方式,也十分的复杂且具有仪式感;贵人想用膳的时候,就会下口谕,令太监传膳。

太监就会高喊一声“传膳”,再由专人负责去御膳房下旨;这时候御膳房的传膳官们会带上专门的白色套袖,将早已在炉子上热好的各式菜肴放到专用的食盒里,贴上专用的封条,送至宫廷各处;

送达各宫的时候,食盒需要被专门的太监检查封条是否被开启;到达皇帝皇后的面前的时候,则有专门的人员用银针试毒,并在皇帝之前品尝膳食,为的是防止皇帝中毒。

一切准备就绪后,皇帝入座用膳;用膳时,皇帝的眼睛看到哪里,则有步膳太监眼疾手快,将那道菜夹往皇帝的碗盘之中。

根据古代宫廷的规矩,为了防止他人知道皇帝皇后的喜好而下毒,皇帝皇后吃任何一道菜,都不得超过三口,否则御膳房将再也不做这道菜;

且由于紫禁城是木结构建筑的缘故,木结构建筑最怕烟火;在宫廷之内,严格限制用火,御膳房不得不设在紫禁城最外围;当太监们端着这些膳食送到皇帝的餐桌上时,菜品已经变得冰凉而油腻;

皇帝吃着这些冰凉而油腻的膳食,有时候好不容易碰到自己喜爱的食物,却不能吃超过三口;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来,身为皇帝,吃个饭也是十分悲催的;

更悲催的,是陪皇帝用膳的人;皇帝经常会要求一些受宠的妃嫔,或者重要的大臣一起用膳;用膳时,皇帝若要求臣子品尝某道菜,臣子都要起身三跪九叩首谢恩;

据说和绅陪乾隆皇帝用膳时 ,每次需要下跪达五十次之多 ;紫禁城里这些用膳的宫廷礼仪,不得不说是非常折磨人的。

空有其表的御膳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了自己吃饭时候的情景:

说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吃饭无定时,全由皇帝自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太监传话给养心殿的明殿太监,明殿太监再传话给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御膳房的太监,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御膳房,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在东暖阁摆好……每个菜碟或菜碗里都有一个银牌,以防下毒……同样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膳”,尝过的东西摆好之后,我入座之前,一个太监叫了一声“打碗盖”,其余太监动手把碗盖取下拿走,于是我就开始用膳了。

从溥仪的回忆中,我们不难看出 皇帝用膳的排场极大,但其实也仅仅是用膳时的排场大罢了;

由于贵人们一声令下,御膳就必须上齐,很多御膳都是提前一天被做好,甚至提前几天反复加热而成的,其中滋味可想而知;

加上皇家御膳做法上的诸多限制,吃不到时鲜蔬菜,特色小吃。导致宫廷贵人们也越来越不喜欢吃这些御膳,紫禁城中的贵人们一日三餐,除了御膳外,还有各宫自己的小厨房,以及外面买的膳食。

随着1910年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皇室的收入愈来愈捉襟见肘;紫禁城里昔日豪华的用膳排场也无法维持了;连皇帝本人,也主要靠各宫太后太妃和嫔妃的小厨房送来的膳食过活;

甚至于因为太监们也知道皇帝不再吃御膳了,于是每顿御膳,除了皇帝面前摆的那几道菜是新做的外, 靠后边的御膳都有些甚至已经是轮着十几天上来,已经发馊变臭的了, 这也昭示着中国古代皇权的没落光景。

是中国古代皇家贵族们一辈又一辈的世袭罔替,纵情享乐,骄奢淫逸,毫无底线地剥削劳动人民,才产生了这一样又一样,令人瞠目结舌的御膳; 这些御膳的诞生就伴随着罪恶与老百姓的血泪;但这些御膳又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 ,是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时至今日,紫禁城内,仍然有很多御膳档案没有解封;小编的文章受篇幅所限,介绍得也不全面。你还知道紫禁城里还有哪些令人大呼惊讶的菜品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小编一起讨论!记得点赞,转发,收藏。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