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我确定了自己没长高的原因,年少时期吃这种东西太多啦

旅游 静静爱读历史书 2022-04-30 14:57

原标题:二十年后,我确定了自己没长高的原因,年少时期吃这种东西太多啦

在陕南,豆豉炒腊肉同样是一道颇具特色的美食。只是这道美食难登大雅之堂,外出就餐从未见菜单有其名号,可它却是众多农家餐桌上的常客。

豆豉我只吃妈妈做的,“妈妈牌豆豉”老母亲一做就是二十年,前年年底腰部受伤卧床几月,不可抗力导致这项工作暂停一次。

休养三月的的老母亲,能活动后便在市场上多次流连,想要给挑剔的姑娘挑选一点合心意的豆豉。但是未能如愿,他人制作的味道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

难忘总是妈妈味

妈妈初次做豆豉大概是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因为从那一年我开始了住校生涯,此前在外婆家走读的日子吃喝自然无需妈妈操心,但是住校的日子却不一样了。

那时的我们,自己带着米,每餐饭后洗干净铝制的饭盒,淘洗干净大米,添加或多或少的水,集中将饭盒码放在指定的地方,等待下一餐到来时按照各自的标记领回,带回宿舍大家各自打开颜色各异、大小迥然的木头箱子,拿出里边的瓶瓶罐罐,一餐饭就这样开始了。

那些瓶瓶罐罐形态各异,但是内里大概都是那么三四种菜品,炒制的泡菜、炒制的浆水菜、炒制的咸菜或炒制的豆豉。而这些东西里边其他的三种是难入我口的,我只钟情于豆豉(妈妈为了增加点营养会切一些腊肉丁一块炒制),所以整个六年级一年四季一日三餐,我的佐餐菜品就是那黑乎乎的豆豉炒腊肉。

后来升入初中,学校食堂提供简单的两三种菜品,难吃是必然的,尤其记得那带着籽的、厚实的炒西葫芦,是我多年以后都不愿尝试这道菜的根源。那时的物质基础相对匮乏,但我那挑剔的味觉却宁愿天天吃豆豉,也不愿意让食堂大厨的厨艺荼毒。

因此,三年时光里我的一日三餐豆豉和米饭依然是占据难以撼动的主角位置。后来跟表妹提起这一段时光,表妹说:难怪我们长不高呢,吃的都是没有营养的东西......

对此,我深表赞同,毕竟现在的专家们都说孩子长高需要营养均衡,像我那么失衡的饮食习惯,且是在第二个发育期的关键时节,可不就是跌进了大坑里么!

那时的我们,哪有什么营养均衡

可是,时至今日我依然百吃不厌。尤其是回到故乡的小山村,大铁锅做的米饭,吃完以后锅底留下的锅巴,掰上一大块,铺上一层浸泡过腊肉油脂中的豆豉,对折之后一口咬下,脆脆的锅巴和咸香的豆豉腊肉充盈空腔,带来的只能是满足的喟叹。

匆匆二十年过去,那时吃饭挑剔的小姑娘长成了孩儿妈,挑食的毛病已经减轻很多,吃过诸多的美食,也具备了拿得出手的厨艺,但是妈妈制作的豆豉却无可替代。

如今嫁了一个关中男人,吃馒头的饮食习惯让操心儿孙的老母亲更是坚定了年年出品的信念。姑娘爱吃、女婿爱吃、亲家母也爱吃,老母亲定然会亲力亲为地活到到做到老了。

曾经我思考过,为何对于那颗小黑豆子念念不忘,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听妈妈说,她做好晾晒的豆豉总会被路过的村民抓上两把直接开吃,河对岸的邻居自己也做了却还拿着碗上门讨要。我想哪有那么多的缘由呢,只可能是妈妈做的东西太好吃,且这么多年从未翻车。

豆豉制作流程大概是,将当年收成的黄豆浸泡一整夜,上锅蒸熟,凉凉后铺到清洗干净的一种植物叶片之上(那种植物貌似鸢尾的叶子),加盖干净的盖子,经过适宜的温度发酵几日(发酵过程貌似会拉丝,孩儿爹说那样的状态就是纳豆,对此我无甚了解),完毕以后将炒熟的黄豆、花生磨碎,混合各种香料和辣椒面,搅拌均匀并晾晒至半干状态即成。

制作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大厨手下就会有一千种味道各异的豆豉,这项技艺在我家怕是难以传承了,老姐是没兴趣学习的,而我就更没那份耐心了,只能是再让老母亲劳累二十年啦!

豆豉炒腊肉——图片源自网络

#从小到大,哪一道菜让你难以忘怀#

#金粉社区#

#美食#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