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菜市场常见的一种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食材,相传为汉朝淮南王刘安发明。用“田中之肉”、“植物蛋白之王”的黄豆所加工制成。而以豆腐为原材料所烹饪的美食也形形色色,如川菜代表麻婆豆腐、鲁菜一品豆腐、湘菜组庵豆腐、粤菜黄金豆腐、徽州菜毛豆腐、江苏菜文思豆腐……
现代人普遍营养过盛,豆腐的“肉食口感”、“素食营养”特性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对于被称为“富贵病”的痛风来说,豆类、豆制品较高的嘌呤含量让其望而生畏。
痛风的非药物治疗——低嘌呤饮食为主的饮食控制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属于营养相关性疾病,因此健康的饮食方式在治疗全程都十分重要。饮食控制在既是药物等治疗手段的铺垫,本身也是一种非药物治疗。营养专家推荐“三少一多”,即:低嘌呤、低热量、低脂低盐、多饮水,同时限酒戒烟。
由于食物中摄入的嘌呤碱基在体内几乎都转变成尿酸,因此高嘌呤饮食可使尿酸的生成增加,血尿酸浓度升高;反之,低嘌呤饮食可使血尿酸浓度降低。所以控制食物中嘌呤的摄入在痛风治疗中很重要。
通过低嘌呤饮食降低外源性尿酸,可使血尿酸下降60-120umol/L,有效缩短痛风发作时间、减少痛风急性发作,减少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形成痛风石,也就减少了降尿酸药物的使用,为患者节约治疗费用,减少药物对身体的负担。
高嘌呤饮食历来被视为痛风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但早前并无前瞻性研究资料依据,直到近年才有了一些可靠的试验证实了这个观点。上世纪90年代,一项超过14 800人(其中男性6932例,女性7877例)、为期6年(从1988年到1994年)的跟踪观察显示,把摄入肉量按高低分为五层,在肉类摄入量第1层者的血尿酸水平较第5层者增高26.8umol/L;而摄入海鲜量最高一层者的血尿酸水平较最低一层者增高0.96umol/L。而另一项追踪47150例无痛风史的男性研究发现,随访12年共有750例新发痛风,多因素分析显示摄入肉类量在第1层者发作痛风的风险是第5层者的1.41倍,而摄入海鲜量在第1层者发作痛风的风险是第5层者的1.51倍。另有研究则表明,高嘌呤饮食,尤其是富含动物嘌呤者(如牛肉、猪肉、羊肉等),可以使痛风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增加5倍,相反,避免或减少高嘌呤食物,尤其动物内脏的摄入可减少痛风发作的风险。
参考《食物嘌呤含量表》需理性,嘌呤含量干湿状态时大不一样
查询《食物嘌呤含量表》可知,黄豆的嘌呤含量为116.5mg/100g,这是干黄豆状态下的嘌呤含量,属于中嘌呤食物;当黄豆经过水泡、磨浆、滤渣、凝固等过程,部分嘌呤流失掉了;从豆腐的嘌呤含量55.5mg/100g也可以看出,降了约一半。
而同样由黄豆制作的豆浆,嘌呤含量为27.7mg/100g,差一点(低于25mg/100g)就可以算作低嘌呤食物了;黄豆到豆浆嘌呤含量骤降则主要由于稀释了。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木耳、香菇、紫菜、海带等食物,嘌呤含量都低,但表上数值都为干物的状态,发泡后嘌呤含量数值大大降低,并且食用也不会太多,适当食用是可以的。
植物性嘌呤不影响血尿酸!豆制品第一个拍手叫好
关于植物性嘌呤是否影响血尿酸争论已久,现在的主流观点是:植物性嘌呤对人体血尿酸影响不大,豆类及豆制品可正常食用。
现在可以参考的、最新、较权威的学术观点——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2019年所发布的《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为豆制品“正名”:不推荐也不限制豆制品(如豆腐)的摄入。
另一方面,有许多研究也佐证了这个修正。
国内曾对232例痛风发作的诱发因素进行研究发现,诱发发作最多的因素依次是疲劳过度(45.7%)、进高嘌呤食物(43.2%)、饮酒过量(25.9%)、受凉感冒(18.5%)、关节外伤(15.5%)及剧烈运动(9.6%)。而来自中国台湾的研究显示,约50%的痛风诱发发作与饮食有关,其中啤酒最重要(60%),其次为海产品(18%)、动物内脏(14%),而豆制品很少诱发(2%)。根据以上的诱发因素统计数据,痛风发作的诱发因素包括高嘌呤饮食、酗酒、过度劳累、紧张、寒冷刺激及关节损伤等。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后,组织关节中的乳酸浓度会增加,pH呈酸性,促使尿酸盐形成结晶导致痛风发作。
虽然豆腐可以放心吃了,做法仍有讲究
虽然现在豆腐被证明是可以放心吃的,但开头介绍的那么多种豆腐的做法,大家可千万别急着挨着做一遍。像麻婆豆腐这种麻辣的,黄金豆腐这种油炸的,霉豆腐这种“长毛”的,都不适合痛风病人食用。青菜豆腐汤、文思豆腐等清淡、少油腻的做法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