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酱油不加肉,在河北,当地人最爱一种比糯米还粘的“黄粽子”

旅游 敏敏在深圳 2022-05-19 17:01

原标题:不放酱油不加肉,在河北,当地人最爱一种比糯米还粘的“黄粽子”

端午回老家吃粽子,是多年来几个兄弟姐妹雷打不动的惯例。河北燕山脚下小山村,居住于此的老妈一早电话中说,她早上4点就起来了,7点多粽子包好煮锅里,中午你们到家就能吃到了。

再穷不能少了粽子,这是小时候最幸福的记忆,所以对粽子情感根深蒂固。北方山村不产水稻无法种糯米,山地只能种些粘秫米和大黄米,由此这两种米陪伴了村里许多人一辈子的端午节。

这种类似秫米的,在当地叫粘秫米,颗粒饱满,粘秫米的苗还可以扎成炊帚刷锅用,所以自记事以来,家中地里它从未缺过场,这也是每年端午节包粽子必有的一种米。这种米颗粒大,比起糯米和大黄米不爱熟,所以有了它,锅里的粽子都要格外再多煮上一个多小时。

除了粘秫米,在冀东北部山村一带,人们最爱的是大黄米粽子。这种酷似小米的大黄米,色泽金黄,泡发后米粒比原来大,色彩更加诱人。再加上几粒红豆点缀,光是外形,看起来就有食欲。

大黄米还有个特点,就是煮熟后比普通糯米和粘秫米都要黏。煮熟的大黄米粽子在包开粽叶时,会粘到沾手,所以包粽子时除了母亲,没人爱干这活。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原来山村人吃大黄米粽子是自给自足不用去买米,后来城里游客来家中买,她们说大黄米粽子比白糯米的营养成份高,尤其适用糖尿病人吃,自这消息在村里传开后,村里种大黄米的越来越多了。

10年前,家里的粽子从来都是2种馅,一种粘秫米的,另一种大黄米的。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说粘秫米的不好消化,大黄米的吃腻了,以后的端午节,桌子上才出现了从外面买来的白糯米的。

粽子吃起来简单,但包时却相当费工夫,这也是让年轻人望而却步不想体验的原因。北方人喜欢吃素粽子,先要把粽叶泡发2小时以上,然后把米至少泡上4小时,包是技术活,不会的容易包散。包好后,还要煮上3到5小时才能吃。所以,被年轻人嫌弃的包粽子活只有中老年人会这门手艺。

北方人包粽子喜欢不加任何佐料,最多放个大枣或红豆。但无论几种馅料的粽子,于冀东山村人,最念的还是大黄米粽子。在她们看来,大黄米粽子不像南方人那样倒酱油加肉,但吃起来同样软糯粘稠充满粽香,即使不加糖一口气也能吃5个,这才是她们的本土粽子,走哪都惦记这一口。关于粘秫米大黄米及糯米,你更爱哪一种呢?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