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只要99元,就可以在人民广场吃到这样一桌菜......”
伴随着一张摆满大闸蟹、酸菜鱼等菜品的背景图,“99元3-4人餐”几个大字在视频正中间展现。份量十足的一桌菜,人均不到50元便可享用,这让屏幕前的消费者直呼“划算”。
随着电商行业和短视频平台的融合,诸如此类的“团购套餐”已然在短视频平台遍地开花,凭借热门商圈、高性价比等诸多特质,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不过,近来记者接到不少消费者反映,要吃上这样的套餐不容易。
限量核销,两月都约不上
10月21日,刘先生便被一家短视频平台推送的“99元抢四人餐”视频吸引了。促销的餐馆为附近的月和酒馆(普陀绿地缤纷店),商品详情界面的“柠檬酸菜鱼、辣子鸡”等9个菜品,让刘先生颇为心动,他立马就在平台上下了单。跟朋友初步定好就餐时间,刘先生根据订单详情页面的使用须知,提前一天拨打订餐电话预约。
△近十道菜品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可接连打了好几个,电话却只有“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的提示音。直到11月6日上午,预约电话仍旧没能打通。
△连续打了十余个电话,都无法接通。
陈女士也有相同的遭遇。她购买的是蓝月湖酒楼提供的“108元4-6人超值套餐”,同样需提前一天线上预约。结果,陈女士多次进入预约系统查看,发现直到12月底都没有可供预约的日期,而该消费券有效期仅至2022年1月底。
△陈女士的预约界面,直到12月底都无法预约。
“铺天盖地的推送广告,卖了那么多券,可实际上就放出非常少的可约日期。”而在相关视频下方,网友留言也证明,“预约难”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不少网友留言证明,预约难的人不在少数。
记者留意到,之所以难预约,是因为商家每日核销的消费券是限量的。例如,刘先生购买的套餐详情中,店铺就告知“中午接待20晚上接待30”。
对此,有消费者予以理解,“这么优惠的活动肯定是要限量的,不然商家亏死了。”但刘先生认为,商家既然限量核销,在售卖消费券时就应当予以限制,“否则超量销售消费券不是在坑人?”
△购买须知里显示,每天核销的人有严格限制。
一些商家则索性不给用
除了想吃约不上,消费者们还发现,一些无需预约的店则干脆寻找借口拒绝核销。
10月25日,池先生通过一家短视频平台购买了新桥梓湾大酒店的“399元套餐”,买之前还专门打电话咨询确认可用。结果,当他跟朋友约好前往消费时,店长却称“平台上的套餐并不是酒店挂的”,消费券无法核销,转而向其推荐了店内自有的“399套餐”,并称两个套餐是一样的。“我当时想着来都来了,就在这吃吧。”无奈之下,池先生选择了酒店推荐的套餐。可实际菜品跟宣传广告上的菜品根本不符,“好几道菜都没有,有个价值198元的海皇蒸鱼饺没上。”最后,池先生只好又点了300元的加餐。
市民于女士在前往“The Pan Steak炭烧牛排”兑换自己团购的消费券时,被工作人员则以系统故障为由拒绝。“能不能先把券码和截图给你们,等系统好了你们再核销?”面对于女士的要求,工作人员又改口称该套餐已下架了,无法使用。“平台上明明还在卖。”于女士气愤不已,继而向12345投诉求助。
消费者成流量大战牺牲品?
在某投诉网站上,在短视频平台团购的相关投诉多达268条。还有不少消费者表示,无法使用发起退款后,并不像宣传中所讲的“退款原路径返还3个自然日到账”那么顺利,“两个星期也没退”“券都过期还没同意退款”……
据相关报道,今年3月份一家短视频平台正式上线团购功能,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分一口“香饽饽”,不少商家纷纷进驻平台,上线低价团购套餐。有的商家通过官方账号发布视频吸引客流,有的则委托第三方代理机构或网红达人发布视频,利用其流量和热度完成推广。在这种营销策略的加持下,商家的关注度获得了大幅提升,实现了引流的目的。
可平台、商家、推广机构吃上了流量红利,而消费者还“饿着肚子”。一部分商家在衡量过预期收益和投入成本后,设定了预约门槛来限制低价消费的量,可预约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消费者体验感大大降低,引来关注却丢了口碑;还有一部分商家没能做好成本核算,在团购券销售过多时出尔反尔,干脆直接不予核销,违背了商家最基本的“诚信”原则。
对此,平台也应当主动扛起大旗,针对商家的违规行为予以惩戒,并进一步完善卖家信息登记核验、信用评价体系等管理制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截至发稿,几名投诉人向记者反映,其均已收到商家回复,相关事宜正在协商解决中。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