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在如今餐桌上,不再是一枝独秀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所谓专家学者,把乱七八糟的病都赖到红烧肉身上,一段时间,红烧肉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又有谁知道,当年要想吃一次红烧肉,是多么的艰难。
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见红烧肉。
别小看这碗红烧肉,我可是从年头盼到年尾,才能见到它。平时都是青菜、萝卜、南瓜、红薯等等充饥,饭都难以吃饱,何来肉乎?
过年的这碗红烧肉,也不是随便享用的,它可是“重任在肩难下口,使命未完誓不休”啊。
先是作为大荤祭祖、请菩萨。三十晚上摆在桌子上烘托气氛,未上桌之前,母亲就吩咐,小芳林咧,那碗红烧肉尽量别吃哟,正月里还要应客。啊!红烧肉原来还有另一妙用,撑门面,打肿脸充胖子。所以一碗红烧肉,在整个正月里,不断地回锅,不断地上桌,直到二月二龙抬头,这碗红烧肉的使命才宣告结束。
不过此时的红烧肉已不是红烧肉了,因为它已面目全非,有点像“文物”了,更谈不上什么营养价值。就是这样的红烧肉,也是一块难求啊。
尽管那时猪肉每斤才七角三分,但想吃次红烧肉却比登天还难。所以,一碗红烧肉,成为那时人们生活水平的风向标。
那时的我,特别能吃。大肚能吞江和月,两碗烧肉何惧之。想红烧肉都想疯了。真是:红烧肉啊红烧肉,你曾让我朝思暮想,曾让我为你疯狂,曾让我夜不能寐,曾让我寸断肝肠……
有一次,父亲带我去喝喜酒。喜酒宴席上肯定有红烧肉。此时的我,大约七八岁的样子。面对满桌子的美味佳肴,就像野猪闯进了农夫的庄园,又像老鼠钻进了粮仓,尽情地开怀大吃起来,尤其是那碗红烧肉,成为我攻击的主要目标。
不知是吃的太多太猛,还是平时吃惯了萝卜白菜的肠胃经不住红烧肉的冲击和折磨,我上吐下泻了,肚子也疼的天翻地覆,而且还弄脏了衣服和内裤,出尽了洋相。
从此以后,父亲喝喜酒就不愿意再带我了。
那时候很小,不懂事,但这一痛苦教训,至今仍难以忘怀。
母亲是做红烧肉的高手。按她理解,红烧肉,顾名思义,应以“红”为主要衡量标准。这个红不是大红、赤红、淡红、水红、没有生气的“死红”,这个红应该是充满灵感的茵红、带有光泽的亮红、恰到好处的深红。总之,要红的自然,红的可爱,红的有生命力,红的赏心悦目。
母亲的红烧肉端方四正,块大味浓。每块肉大约有二两重,斯文人一块足矣。在义津享有盛誉。这种风格有点像东坡肉。
每年正月里请客,不外的客人总是念念不忘母亲的红烧肉。提前跟母亲说:小娘(父亲是老小,人们称小娘,后来称小奶奶),今晚别忘了做红烧肉啊!母亲当然高兴回答:好,保证让你吃好。其实,母亲也想趁此机会露一手呢!
母亲做红烧肉时,总是笑脸如花,显得特别高兴和满足。我则在锅台后面添柴加火,什么时候用大火,什么时候用小火,什么时候用文火,时间久了,也略知一二。更由于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母亲做红烧肉的手艺我也学会了。我不但继承了母亲做红烧肉的技艺,而且还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学会做红烧肉的同时,又知道了什么是东坡肉。对这“两种肉”都是轻车熟路,手到擒来了。
所谓东坡肉和红烧肉的区别到底有哪些呢?我理解主要在三个方面。即烹饪方式不同,口感不同,刀工不同。
东坡肉的烹饪方式较为复杂,由多道工序完成,以焖见长。而红烧肉常用翻炒逼油,以缓解油腻之忧。
由于上述原因,东坡肉以绵甜软糯为特色。而红烧肉除软糯之外,肉皮就多点嚼劲了。这两种肉吃起来都香气四溢,入口即化,回味无穷。
刀工上东坡肉是块大肉厚,常呈端正四方形,且各自独立存在。具体尺寸没有硬性规定,以3CmⅩ3Cm应该就可以了。而红烧肉一般块头较小,切肉时就没有那么多规矩了。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坡肉和红烧肉同样如此。无论是做法,口感,块形,要想严格区分,不仅没有必要,也犯了兵家大忌。日常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对口味的才是硬道理。
要想做好这“两种肉”,最基本的套路应该还是一致的。
第一步,选肉。五花肉为上品,肥瘦相间,比例均匀,层数越多越好。切肉时力求厚薄均匀,块形大小一致,常以2CmⅩ2Cm或3CmⅩ3Cm为最佳,再大一点也可,没有硬性规定。块小易烂易入味,反之就是另一种情况。灵活运用,各取所需。焯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清除肉里的血水和杂质,也可消除部分腥味。有的还烙皮,这样吃起来更有嚼劲,更香。烙皮就是把锅烧红,把皮的表面对着热锅擦,微黄即可。
第二步,炒糖色,这一步尤其关键。成功,就是“滿天红霞映日月”,反之,可能是“乱云飞渡乌压城”了。炒糖色最好用冰糖,白糖次之,红糖慎用。以一斤半肉为例:用菜子油或色拉油一两,冰糖八钱至一两,同时下锅。小火,大约一、两分钟有轻烟升起,别急,冰糖熔化,泡沫渐起,待满是泡沫且闻到焦香味时,立即将处理好的肉下锅,加黄酒、生姜、老抽或生抽或红烧等一种酱油均可,有的还放桂皮、香叶、八角、大葱、蒜子等。我的意见调料不可太多,不能喧宾夺主,我们追求的是肉的鲜美,而不是调料的乌合之众。总之一句话,锅巴炒米,各人所喜。做红烧肉时多炒一会儿,以便把油逼出来。做东坡肉时立即加水。用开水最好,容易烂。水以淹没为准。现在又有人创新了,不再加水,而是用啤酒,这样味道更好。
第三步,火功。大火煮开,然后小火慢炖。根据自己判断快要成熟时加盐。盐不能太早,以满足入味为准。用量根据自己口味需要而定。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可开锅查看,如汤汁仍多可用大火收汁。完成了这些步骤以后就可以出锅了。
注意,这锅红烧肉,并不是肉下锅时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红色,而是随着肉的炖煮过程在逐步加深,直到最后肉烂收汁时才能达到最高最理想的那种境界。
上桌时,洒一点葱花加以点缀。这与黄梅戏《女驸马》中的“朱笔头上一点红”有异曲同工之妙。
制作红烧肉,既是一种手艺,又有无穷乐趣。当你瞅着“小锅突突青烟冒,又有满堂肉味香”时,不觉得小日子是多么的温馨、浪漫而又无比美好吗?!
红烧肉,四季皆宜。我从不听那些所谓专家的胡说八道。适当吃一点,可強身健体,延年益寿。可以让你的小脸像苹果,珠圆玉润,年少十岁。我常自嘲:
桌上有红烧,再累不折腰。
虽无当年勇,营养是高招。
还有打油一首:
红红玉块堆碗头, 浓浓香味漫天游。
如得高朋堂前坐, 把酒言欢我风流。
红烧肉还是红红火火的象征、兴旺发达的标志。红烧肉上桌,满堂生辉香味得。这样的美好,真希望大家都能拥有。
亲爱的各位朋友,红烧肉是传统美食,在中华大地上已流传了无数年且经久不衰,足见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条件允许,做碗红烧肉吧,犒劳犒劳我们自己,也无愧于这多彩的岁月。
我们不求财运亨通,大贵大富。
我们求的是,平安,健康,快乐,幸福!
红烧肉,是最好的选择。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许芳林 安徽枞阳人,水利工程师。原就职于安庆市水电工程公司,现退休在家颐养天年。
老茶客|画家王爷
老茶客|枞阳方言广播:两个瞎子吹牛
义津,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珠
义津往事(1) | 枞阳方言广播:义津街的老茶馆
义津往事(2) | 枞阳方言广播:小镇故事
义津往事(3) | 枞阳方言广播:老伴吴裁缝
义津往事(4) | 枞阳方言广播:义津的黄梅戏
义津往事(5) | 枞阳方言广播:荒唐少年求职记
义津往事(6) | 枞阳方言广播:故乡的年酒
义津往事(7) | 枞阳方言广播:生腐突小炉子
义津往事(8) | 枞阳方言广播:难忘1954年的那场大雪
义津往事(9) | 义津,曾经有位苦命的女孩
义津往事(10) |我见过两种不一样的大兵
义津往事(11)|三月三,蒿子粑
义津往事(12)|先让,我最美的第二故乡
义津往事(13)|故乡鱼多
义津往事(14)|故乡端午节的龙船
义津往事(15)|父亲的黄烟
义津往事(16) | 故乡的小猪贩子
义津往事(17) | 回忆义津小学二三事
义津往事(18) | 继母的最后岁月(上)
义津往事(18) | 继母的最后岁月(下)
义津往事(19) | 当年有个“姚王集”
义津往事(20) | 故乡的老味道
义津往事(21) |义津有个“许家大菜园”
义津往事(22) |怀念我的老哥许芳枝
义津往事(23) |马回膏药,当面见效
义津往事(24) |故乡的五口塘
义津往事(25) |小镇故事后续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