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爱喝可乐的你们是否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现在的市面上,塑料瓶装和易拉罐装的可乐占据了主要市场,而玻璃瓶装的可乐不知从何起,渐渐地推出了人们的视野,目前也只能在一些小吃店中偶尔见到它的身影。
按照常理来说,对于这三种包装的可乐,玻璃瓶装的口感应该是最好的,在炎热的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享受打开瓶盖的瞬间、可乐滑过喉咙的快感,既然这个产品这么受欢迎,为何还会越来越少呢?这一切还要从日本的一起未破悬案说起!
可乐杀人事件
让我们把时间追溯到1977年1月4日的凌晨,一个名为品川的车站有6名工人下了班,正在往宿舍走的路途中,其中的一个女孩在一个公共电话亭捡到了一枚硬币和一瓶未开封的可乐,觉得自己运气爆棚的女孩将这瓶可乐分给了一名同事,没想到这个无心之举却害了那个人。
接受馈赠的这个人叫惠源明,当时年仅16岁,因其父亲是车站的员工,所以自己也来做一份兼职。到了宿舍之后,他就随手把可乐放进了冰箱中,洗漱完毕之后就和大家在休息室聊天,这时他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一瓶可乐,没想到刚喝进第一口他就吐了出来,觉得这瓶可乐味道不对劲,又苦又涩,虽然没喝进身体,但是悲剧还是发生了。
仅仅过了5分钟,惠源明突然倒地,身体不断抽搐,同事看到情况不对,立马叫了车将其送往医院,不幸的是还是没能抢救过来。由于死者的情况十分特殊,引起了医生和警方的怀疑,经过法医的检验,发现死者是死于氰化钠中毒,随后在那瓶可乐当中也发现了氰化钠,氰化钠可是剧毒的东西,非常微小的剂量就会使人死亡,很难抢救。
然而这次事件也才仅仅是个开始,就在第二天的早上,还是在那个电话亭,一名男子也在同样的地方捡到了一瓶可乐,随即便倒地不起,被人送到医院之后发现没有了生命特征,可怕的是他还是死于氰化钠。
显然,这就不是一起简单的中毒事件了,而是一场有预谋的杀人案件。随即警方采取了高度重视,并对周边地区展开搜查,果然在一家商店的门口发现了一瓶可乐。根据一些群众的描述,这种可乐瓶从去年的11月就开始出现了,出现的位置大约有6-7处,然后每隔两三天就会换个位置。
随机喝路边的可乐会中毒的事情在东京传开了,大家也都开始防范了起来,但是还是有漏网之鱼,一名男子在上班的路途中发现自动售货机上放着一瓶可乐,然后把其带到了公司,同事一再劝阻不要尝试,可他不听劝告,觉得一瓶可乐无所谓,然后一口气喝下了整瓶可乐,然后就中毒了,好在就医及时并没有危及到生命,但是在第二天出院后他就自杀了,令人十分不解!
从此玻璃瓶的可乐开始成为了人们闻风丧胆的饮品,而易拉罐也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因为易拉罐一旦开启就很难恢复原样,相对而言更容易判断是不是被打开过。所以人们便不再喝玻璃瓶装的可乐!
其实这起案件有许多值得我们可圈可点的东西:
1.无差别杀人
这种杀人方式可以说毫无人性、令人发指的,因为作案者并没有什么作案动机,也没有抱着什么目的去杀害别人,而是单纯地报复社会的一种行为,这就会导致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警察也没有什么线索能发现犯罪嫌疑人,给抓捕带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严重地影响社会治安,社会影响非常恶劣!
2.氰化物中毒
氰化物一般是指含有氰基的化合物,是常用的化工原料,它们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不光是口服会中毒,就连皮肤接触也会中毒,口服致死量的氢氰酸为0.06g,氰酸盐为0.1-0.3g,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吸入和皮肤吸收引起的,口腔粘膜和肠道都能吸收。
当氰化物在体内解离出离子的时候会导致细胞内呼吸中断,抑制了细胞内氧的利用。当发生大剂量中毒时,患者会在几秒钟出现恐惧、痉挛甚至是呼吸停止的现象,皮肤粘膜呈现粉红色,最后丧失意识而死亡。
图为氰化物作用原理
3.玻璃瓶瓶盖的安装
这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犯罪分子想要不被别人察觉这瓶可乐被人动过手脚,他就需要掌握瓶盖的安装原理,才能在投毒之后将其复原。那么我们可以看一下安装瓶盖的装置。这上面覆盖着数个小凹槽,在流水线上的时候每一个凹槽便会选定一瓶可乐,然后按压瓶盖,使其密封,那么在进行二次操作的时候,不能破坏瓶盖的构造,就需要这样的一个装置将瓶盖起下,罪犯投毒之后再通过它将瓶盖复原,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欺骗人们的眼睛了。
这起案件在当时也确实掀起了不小的风波,人们为了更加安全,也减少了玻璃瓶的使用,采用塑料瓶和易拉罐来代替它。这也就是玻璃瓶可乐为什么会在日本市场上越来越少的原因,不过我这几年也真的很少见玻璃瓶可乐的身影了,不知道和日本的这件事有没有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