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传承遇到“她力量”

旅游 新华社 2021-11-10 20:02

原标题:当非遗传承遇到“她力量”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题:当非遗传承遇到“她力量”

新华社记者马欣然、齐菲、孟佳

“掐丝珐琅需要细心、精心和耐心,这与女性细腻、柔婉的内在特质达成了绝妙契合。”北京市一家非遗手工坊创始人艾忻然说。

在艾忻然的非遗手工坊,从父母萌娃到三两成群的年轻人,制作台前的他们聚精会神,忙得不亦乐乎。

图为市民在手工坊内体验掐丝珐琅画。受访者供图。

“掐丝珐琅画饱含颗粒感,在阳光照射下仿佛钻石闪闪发光,这是几百年前老祖宗们‘掐’出来的乾坤。”“85”后北京姑娘艾忻然去年成立了这家手工坊。短短一年时间,这个开在写字楼内的小店收获了近千顾客群,独特的非遗体验迅速圈粉很多人。

在艾忻然等年轻人的积极参与下,掐丝珐琅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走进人们生活,在民众心中播下非遗的种子。

种类繁多的非遗手工坊、承袭古风的戏腔串烧、推陈出新的茉莉花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女性独特亲和力的帮助下揭开神秘面纱,走入大街小巷。

沿着图案轮廓均匀涂胶,再用铲刀将金丝捋直,右手拿弯头镊,左手将侧立的金丝粘到涂好胶水的线条上,经过点蓝管上色,一幅色彩斑斓的掐丝珐琅画便完成了。

艾忻然介绍,在店内,除了可以自己动手绘制各式各样的掐丝珐琅制品,还能通过授课了解详尽的非遗制作技艺。“有一位女顾客因为喜爱手工,后来便留下做兼职教师。”

为更好传承发扬非遗技艺,艾忻然还开办了线上店铺,融合卡通、萌宠等“网红”元素的掐丝珐琅产品供不应求。“传承,就是发扬光大,力争让更多人看得到、用得上。”

在视频平台B站,上海戏剧学院5位“00”后女毕业生拍摄的6首戏腔串烧视频,收获近千万播放量。她们用专业的唱腔、步法和身段,让非遗戏曲这门古老艺术在青年人聚集地成为意想不到的“流量爆款”。

图为上海戏剧学院5位“00”后女毕业生在拍摄戏腔视频。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高质量、高流量的非遗创作在短视频平台增速明显。据字节跳动旗下综合数字化营销服务平台“巨量引擎”统计,2021年非遗类短视频持续走红,播放量逐月攀升,同比增幅高达188%。累计曝光量过亿的非遗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191%。

“戏腔是在古风歌中融合戏曲元素演唱的歌曲形式,我们希望以更专业的戏曲唱法来演唱戏腔,利用专业所长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戏曲艺术。”视频创作者之一杨淅说。

一开始和几位室友将翻唱片段发到互联网上,再到尝试加入传统戏曲的人物对白,杨淅没想到,此举吸引了这么多网友“入坑”戏腔。

无论屏幕内外、年龄长幼,主流与小众、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之间打破藩篱。众多女性的激情参与,勾勒出一例例互联网时代“她力量”助力非遗艺术的生动样本。

“闽中茶品天下高”。在福建,得益于自然的无私馈赠与先人的艰苦创业,这片1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了无数名优茶种,享誉海内外的茉莉花茶便是个中代表。

轻摇竹制茶筛,一平、一抖,饱满成熟的茉莉花便轻轻撒落在下方茶坯上,随后将手插进茶坯底部,不断将茶胚与茉莉花混合、托举又散落……

“平、抖、蹚、拜、烘、窨、提”七道茉莉花茶窨制技艺已有百年历史,早在2014年,福州茉莉花种植和茶文化系统便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福州十佳青年文化传承保护人傅晓萍自幼受非遗传承人的父亲熏陶,作为“Z世代”女性,她对于茉莉花茶技艺的传承发扬有着独到心得。

图为傅晓萍在会场推广茉莉花茶。受访者供图。

“从采茶女、制茶师,到设计师、测评师,再到茶艺师和带货主播,目前公司70%的员工都是女性。”傅晓萍认为,女性的审美趣味、饮茶偏好能够与茉莉花茶的‘冰糖甜’紧密结合,发挥1+1>2的合体成果,这是茉莉花茶在互联网时代依然持续畅销的成功密码。

截至目前,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达1570项,其中女性代表性传承人有741位。如今,愈来愈多的“她”不再止步于家庭、社区,突破了“乡愁”与传统角色的禁锢,在非遗传承与发扬中不断展现女性力量。

未来,更多的“她”还在路上,把“永远年轻”的非遗故事讲予你听。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