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的是,只吃过一次的美食会被遗忘,反倒是一直在吃的东西会在记忆里扎根,不论好吃还是难吃,那就是妈妈做的菜。”
(潘小娴摄)
妈妈做的菜,是家常的菜,舒服,温暖,温馨,往往蕴满爱与珍重。一天天忙忙碌碌为孩子做菜的日本漫画家柴门文,自从第一个孩子上幼儿园,到第二个孩子高中毕业的19年里一直都坚持为孩子做便当,她这样说:“要问我为什么每天都不停地做这么多菜,那是因为我幼时的体验。我的母亲属于满脑子都是‘小孩子就要多吃’的那类人,每天都会做吃不完的菜,而我也无法彻底摆脱她的影响。”
(潘小娴摄)
沿袭着妈妈爱为孩子做菜的习惯,《柴门文的饭桌:暖暖家常菜》([日] 柴门文,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描绘了在厨房与餐桌之间发生的故事,见证做母亲的辛劳、光阴的流逝,更见证着以家常菜那些寻常又独特的滋味如何构建起了有关“家”最牢固的羁绊和幸福。
儿子讨厌茄子,因为茄子没味道。爱心爆棚的妈妈柴门文,先将茄子切开,划出切痕后过水,沥干水分,再用茄子夹上搅拌好的猪肉末馅料,蘸淀粉和蛋液,最后往锅里倒入色拉油,把茄子炸熟,制作成一道炸夹心茄子。柴门文反过来利用茄子的这种无味,成功地让儿子吃下了茄子。
(潘小娴摄)
每当到外面吃饭时,如果觉得店里的菜好吃,柴门文就会试着在家里做。比如她曾经在餐厅吃到一道裙带菜炊饭,回家后也试着做了起来。但一开始把裙带菜干和小干白鱼加进大米里一起煮,很难吃,裙带菜淡得没味道,小干白鱼软趴趴。后来,她与一些家庭主妇沟通学习,找到了制作这道菜的窍门,先把小干白鱼慢火煎好,然后取煎好的一半小干白鱼,加水放进米里一起煮。饭熟后,再把干煎的小干白鱼放进饭里,两种小干白鱼混在一起保留了很好的口感,干煎的小干白鱼又脆又酥和柔软的裙带菜形成鲜明对比,好看又好吃,深得家人的欢心。
(潘小娴摄)
柴门文不断地为家人挑战新菜式,制作美味可口的家常菜。不过她也并不过分地追求完美,偶尔也喜欢适当地偷个懒。她还开创出了“便当四守则,究极偷懒便当”:一道昨晚的菜,一道鸡蛋料理,一道冷冻食品,一道早上精心烹调的菜。按照这“便当四守则”,只要早上做一道菜,就能变成盛有四种菜式的丰盛便当。只是日子一久,对早上精心烹调的那道菜她也感到麻烦,干脆偷懒,在前一天去熟食店买来熟食放进便当盒。
(潘小娴摄)
为孩子做菜,为家人做菜,当然也为自己做菜。柴门文两次生育后体重都曾增加18公斤,她决定尝试用卷心菜减肥法减体重。她每天在切丝卷心菜里混入白煮蛋,再撒上盐和胡椒以后吃。她一日三餐都用这道卷心菜配白煮蛋代替主食,吃了一个月后就瘦了7到8公斤。亲爱的朋友们,觉得这个卷心菜减肥法是否有效?不妨亲自试试,不就知道了么。
当然,也不是每时每刻家人都喜欢她创造的美味。比如说,做生鱼片时,她加了香菜,她觉得香味浓郁的香菜,让食感更富有刺激性。结果一家人都抗拒,女儿更是揶揄说:“如果没有这种奇怪的蔬菜,我会觉得很好吃。”
餐桌,就算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却也是一家人暖暖的享受,暖暖的相守,是一家人的酸甜苦辣的共鸣。尤其喜欢书中一个关于水饺的情节:她和婆婆包水饺,丈夫的责任就是煮水饺,把水中沸腾的水饺一个不漏地捞起,然后分配到家人的碗里。一家人端着水饺,一张张脸,一定也是笑得无比温暖无比灿烂的吧。
家常菜,就是这么暖暖地,成为我们人生最美好的陪伴,成为我们一生的牵挂。
赏读
你也可以变身啤酒达人
干杯!没有什么是一杯沁凉透澈的啤酒不能解决的! 《啤酒小词典》( [日]丽丝?惠实 / 著,濑尾裕树子/监修,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收录超过200个有关啤酒的词条,介绍与啤酒有关的各种趣味小知识和术语,是一部全新绘本型啤酒知识词典。
全书既包括发酵、啤酒花、口味、啤酒泡这样必不可少的基础话题,也有中世纪小酒馆、各种语言的干杯要怎么讲、海盗与啤酒、配啤酒的小菜、二日醉、余味等相关然而偏外围的小知识,还有对啤酒瓶、啤酒罐、啤酒盖、啤酒桶、保温盖等的介绍,并从艾尔、印度淡色艾尔、老艾尔到司陶特、帝国斯陶特,图解关于啤酒的奥秘。读完这本书,或许你也可以变身啤酒达人啦。
你了解明清中国的“市场演化”吗
明清中国的一些商业城镇曾经发生经济组织、经济法令乃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动,进而促成当时的制度变迁。《当经济遇上法律:明清中国的市场演化》(邱澎生/著,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针对苏州商人团体、苏州与松江棉布加工业、云南铜矿业与重庆航运业的种种经济组织,还有重庆债务与合伙诉讼、明清商业书的传播,进行具体个案分析,并论证这些变化如何共同构成明清中国的“市场演化”。
至于如何比较明清中国与西方商业制度史的异同,邱澎生主张:与其斩钉截铁地简化近代西方种种复杂的发展历程,研究者或许可以保持更开放的心态,来探究包括中国在内的西方以外地区如何进行其各自的市场演化道路。
重塑城市的地位
在帝制中国的晚期,城市化是发展的核心。《谈判中的城市空间:城市化与晚明南京》([美]费丝言/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认为历史学家不应将城市化视为商业化发展的副产品,而应将其视为每个朝代的制度框架和文化趋势所塑造的过程。这一特点在明朝尤为明显,其城市发展的性质和结果被证明是由明初设想的乡村理想所定义的。
书中以长江流域的大都市南京为例,展示了在明朝时期,城市居民如何利用为农村制定的制度和文化资源,重塑城市的地位。“王朝式城市主义”的发现为这一领域提供了一条理解帝制中国晚期城市化发展的新途径,使真正有意义的比较城市史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