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iktok上,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在玩糖葫芦梗

旅游 大白打工魂 2021-12-06 20:52

原标题:在tiktok上,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在玩糖葫芦梗

要说目前在国外最火的中国美食,不是传统的饺子、烤鸭;也不是已经本土化的左宗棠鸡、李鸿章杂碎;而是,糖葫芦。

在过去半年多时间里,全世界的年轻人疯了似的玩儿起了糖葫芦梗。Tik Tok上,带#tanghulu的视频总观看量超过了7亿。

不过,Tik Tok网友们并不满足于把各种水果做成糖葫芦,更是研发出了炸鸡糖葫芦、培根糖葫芦、魔鬼椒糖葫芦等各种黑暗版本。

炸鸡糖葫芦,不知道吃起来滋味如何。

图源:Tiktok截图

Tik Tok用户多奇志,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

这款短视频软件就像一个乱炖大舞台。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来自全世界所有类型的帅哥美女,也可以刷到最搞笑的段子和最狗血的故事。

你可以最迅速地捕捉到时下在年轻人当中都在流行些啥——比如前段时间《鱿鱼游戏》大爆,Tik Tok上马上就玩起了“抠糖饼挑战”。

是的,现象级应用的奇葩程度往往也是现象级的。在这里,有些火起来的趋势只会让你直观体会到人类的参差。

甚至,它早已经超出了娱乐范畴。在Tik Tokk上,越来越多“挑战”“趋势”充满危险色彩,游走在犯罪边缘,甚至,真的正在杀死那些玩短视频的年轻人。

为这些年轻人操碎了心

最近,Tik Tok上非常火的一个挑战话题是“bark at your dog(冲着你的狗吠)”。

参与的短视频拍摄者,先让自己的脸靠近狗脸,然后忽然冲着狗子叫上一声。他们希望能借此引起狗子的反应,并拍摄下来。

有些拍摄这一视频的用户,获赞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比如一个由@adrianchateau分享的视频,就获得了超过 3200 万个赞。

"bark at your dog"挑战

图源:Tiktok截图

那些宠物行为学专家、宠物机构的负责人看到这类挑战后,对这些无聊又作死的年轻人很无奈。他们提醒那些拍摄相关短视频的人:你们觉得很幽默,但狗子可不懂人类的恶作剧文化。它们很可能会把人类的突然狂吠当成是威胁,进而张嘴咬中拍摄者的脸。

另外一个热门挑战,拿润滑油做妆前乳,一般人想都想不出来,但在Tik Tok,它也火了。

这个趋势的来源是一位id名叫“lukeketuhok”的化妆师,据他称,这么做能很好地抚平不光滑的皮肤。在他发布的视频突破百万播放量后,这一手法马上得到了美妆爱好者们的争相模仿。

图左为润滑油化妆首创,化妆师“lukeketuhok”

图源:网络

不过,医学界专业人士温馨提示,润滑油做妆前乳,不光缺乏科学依据,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皮肤问题。

英国诊所 Cosmex 的美容护士和诊所主任 Lou Sommereux接受Insider采访时表示,润滑油本质上只是一种浓稠的油,用它糊在脸上相当于给皮肤创造无氧环境,容易让那些“引发痤疮的细菌滋生,并杀死皮肤上的天然‘友好’细菌”。不光如此,这么做还可能产生皮肤早衰的风险。

尽管如此,Tik Tok上的青年们并没有停下跟风脚步,截至目前,标签#lubeprimer(#润滑油妆前乳)下的视频总播放量已经超过了一亿次。

这样的无脑挑战和话题,在Tik Tok上还有很多,他们都有个共性:简单直接易模仿。要是很快能成为风潮。只是,很多挑战和话题,都有着潜在的危害,轻则可能会破相毁容,重则要命。

为了阻止年轻人作死,专家们也是操碎了心,苦口婆心,但也不一定有效果。

通往犯罪道路的挑战

今年九月,一项名为“Devious Licks”的挑战突然在Tik Tok上出现,随后便爆发了病毒式的传播。

这项挑战不要求别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校想方设法地搞破坏。

话题标签下的视频一开始还比较“温和”,学生们一边打闹一边从学校厕所里偷走免费的洗手液和卫生纸,并在镜头面前炫耀自己的“战利品”。

“Devious Licks”挑战

图源:Tiktok截图

可越到后来,事态越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在参与挑战的学生眼里,简单的恶作剧已经吸引不了点击量了,不够出格,就不够酷。

要玩就得玩大的。

于是他们炫耀的“战绩”,开始变成了肆意打砸教室和厕所、把别人的车门卸下偷走。如果恶作剧引来了警车,他们非但不感到害怕,而是洋洋自得,转手就拍起视频发布到Tik Tok。

现在Tik Tok上已经再也搜不到“Devious Licks”相关——搜索这个话题,Tik Tok甚至还会提醒你“如何辨识有害的挑战和恶作剧”,由此可见,这个话题的恶劣影响有多大。

学生恶作剧后的学校卫生间,仿佛经历了一场战争。

图源:盖蒂图片社

它仅存的短短几周时间里,美国多个州的学校均报告遭受了破坏,导致了数千至数万美元的财产损失。

“我们的学校的卫生间啥都被毁了,皂液器坏了,镜子破了,水槽也遭殃了,这真的失控了!”犹他州圣乔治市华盛顿学区的发言人Steven Dunham告诉ABC4。

不光是财产安全,连人身安全都受到了威胁。就在十月初,该学区的一辆小学巴士在路上被汽水瓶砸中,挡风玻璃被砸碎,这起事故同样被指控与“Devious Licks”挑战有关。

“我们的司机差点可能会死,如果当时还有学生在车上,后果将不堪设想。”Steven Dunham说。

事故中被砸碎挡风玻璃的校车

图源:ABC4新闻截图

可别以为像“Devious Licks”这样的有毒趋势是个例。在此之前,Tik Tok还封禁了一个观看量超过4000万的标签“#Anti2010”,这项趋势旨在教唆青少年对2010年后出生的孩子进行网络霸凌。

在法国,这一欺凌行动已经从线上弥漫到线下。一名学生告诉《巴黎人报》:“在院子里,他们用手指着我们,喊着2010!2010!”甚至当地还出现了斗殴等更严重的事件。

在“Devious Licks”被封后,十月份,新的挑战“Slap a Teacher”(打老师耳光)又出现了。尽管这次Tik Tok反应迅猛,马上下架了所有相关词条,但封禁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跟风挑战的速度。

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科文顿中学的18岁高中生Larianna Jackson为了参加这项挑战,选择向一位64岁身怀残疾的老师挥出了巴掌。在视频里,她不是只扇了老师一下耳光,而是狠狠扇了四轮,直至老师惨叫着从轮椅摔到了地上。

Larianna Jackson,以及被她殴打的老师。

图源:网络

可怜的老师随后被送往医院,10月6日,Jackson被逮捕,并被指控犯有二级殴打重罪和虐待体弱者的罪名,最高将面临10年的监禁。

是的,类似的挑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Tiktok上出现,它们总是能迅速地在青少年群体中引起轰动,然后马上就被官方封禁,可是消停一阵后,更具有刺激性的挑战又会成为新的趋势。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尽管大部分具有争议并包含有害内容的短视频已经被删除,但它们往往在此前就已经被大范围浏览、传播和讨论,植入了观看者的记忆里。

视频里挑战者们得逞后向镜头展示的胜利笑容,像是对社会准则的挑衅,也像是对同龄人发出充满诱惑的邀约:我敢偷东西,你敢吗?我敢揍老师,你敢吗?

下一次呢?他们又会做出什么出格事儿,没有人知道。

吃肉桂粉挑战。

图源:dailydot

闹出人命就不好了

还有一些挑战,虽然没有伤害他人也没有危害社会,但受到伤害的,却是挑战者自己。

比如今年八月的“#MilkCrateChallenge"(牛奶箱挑战)。

这个挑战怎么玩呢?就是用装牛奶的塑料箱子堆成金字塔状的阶梯,挑战者从一边的第一层走起,顺利登顶并通过另一边的牛奶箱,就算挑战成功。

图源:网络

也许是金字塔结构给人一种稳固的错觉,这个挑战看起来十分容易,然而只有真正站在上面的人,才会知道这事儿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牛奶箱是空心的,很轻,并且箱子只是堆叠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连接措施。若只是站在第一层或第二层,还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可越往上走,摇摇欲坠的感觉就会越强烈,挑战者的重心只要稍有不稳,金字塔便极其容易散架。

可怕的是,当挑战者意识到牛奶箱要散架的时候,往往离地面已经很远,这时的摔倒已成定局,至于摔成什么样,只能听天由命。

幸运的啥事儿没有,不幸的各有各的不幸。有的人头着地,头破血流;有的人被牛奶箱绊了好几下,磕得鼻青脸肿;有的人一摔下来,胳膊和腿当场就折了。

不成功,便成绷带人。

惨状已使我目不忍视。

图源:网络

美国嘻哈歌手Snoop Dogg直言牛奶箱挑战就是“死亡之桥”。

医护人员也看不下去了:拜托,我们现在光收治新冠病人就已经忙不过来了,能行行好别加重我们负担了么?

对此,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也无奈发出警告:亲亲,我们这边也不建议您这么做呢,咱们喝点小酒把牛奶箱还回人家店里好吗?

道理都懂,但总有人抵抗不住流量的吸引。一个优步司机雷纳德·史密斯(Renard Smith)做这个牛奶箱挑战时,差点就把自己脊椎摔断了。这么拼命,给他带来了1500个粉丝。他看到后很开心,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自己还会再来一次,不过下次会做更多的防护措施。

Renard Smith

图源:网络

危险的行为被冠上“挑战”“游戏”的字眼,就像毒药被裹上了彩色的糖衣,巧妙的伪装看起来无害而有趣,但难以识破伪装的往往也是最脆弱的一群人——青少年和儿童。

性窒息,就是通过抑制呼吸让大脑缺氧,窒息到接近濒死状态的时候,人会产生强烈的快感并达到性高潮。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因操作不慎而死去的案例比比皆是。

但在Tik Tok,它却被叫作“停电挑战”(blackout challenge)——它居然被称作挑战。

今年1月,10岁的意大利女孩Antonella Sicomero在这场挑战中丧生。

Antonella Sicomero

图源:网络

3月22日,美国科罗拉多州12岁的JoshuaHaileyesus被发现在浴室失去知觉,同样地,他也参与了“停电挑战”,他被发现的时候,一根鞋带正紧紧勒在他的脖子上。十九天后,他彻底离开了这个世界。

JoshuaHaileyesus

图源:网络

Tik Tok趋势不光模糊了危险与趣味的边界,同时也模糊了“准则”的概念,什么是合法的,什么不是?什么是道德的,什么又不是?在判定和跟风之间,往往是后者做起来更容易。

“就像吸毒一样”

Tik Tok成为了青少年们最重要的社交平台,尤其是在疫情持续近两年,年轻人经常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Tiktok的存在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

一方面,Tik Tok用户很容易在平台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搭建起牢固的共同体联盟,这一过程能让他们获得群体身份认同的满足感。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承受“合群”的压力——如果大家都开始玩某一种挑战,尽管槽点很多,但如果你不玩,似乎就会被所在的圈子排斥在外。

另一方面,加入奇葩挑战,发布争议性内容,满足了青少年进行自我表达的需求。Tik Tok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内容创作工具,同时流量又十分可观,在上面,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摇身一变成为“内容创作者”。

图源:网络

这里还有着太多一夜成名的故事,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

尽管现实世界依然不由年轻人说了算,但他们发现,在Tiktok不是这样。在这里,他们有了被看见和被重视的可能。

参加Tik Tok奇葩挑战,是跟风,是反叛,是求关注,但同时也是中二少年想要争夺赛博世界话语权的野心。

但锅也不能全让青少年背了。

这些奇葩而有害的挑战是如何一诞生就迅速引发病毒式传播的?Tik Tok那“有毒”的算法要承担很大责任。

说“有毒”,玩过抖音快手的都知道,现在的短视频软件有多让人上瘾。只需一根手指上下划动,我们就可以刷到无穷无尽的内容,因为每个视频都很短,看完总觉得意犹未尽,总想再刷到点别的。

这一刷可好,推送的内容越来越合自己胃口,就好像被“调教”好了一般,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

为了搞清楚Tik Tok的算法到底有何魔力,《华尔街日报》做了一项实验。它创建了超过100个虚假账户,给每个号设置了不同的年龄(区间13-15岁)和所在地区,这些账号被引导观看、暂停或重播首页推送的视频。

为了这项实验,《华尔街日报》创造了超过100个假账号。

图源:华尔街日报

尽管Tik Tok声称自己的推送机制主要基于用户的点赞、关注、分享以及用户的账户信息设置,然而调查结果发现,Tik Tok更喜欢追踪的,是用户对具体视频的观看时长。如果用户停留在某一视频的时间较长,则会被识别为“喜欢”该类内容,后续将会收到更多相似推送。

在《华尔街日报》的实验里,一个年龄设置为13岁的机器人账号,创建不久就被推送了569个关于吸毒以及提到可卡因和病毒成瘾的视频,甚至还刷到了毒品在线销售的广告。

未成年保护机制在这里似乎形同虚设。

这或许就解释了为什么青少年会被源源不断地推送到猎奇或暴力的挑战趋势。也许他们只是偶然间看到了一两个,却被算法误判成了“喜好”并牢牢记住,后续只要一出现新趋势,相关内容马上便会出现在首页里。

无独有偶,非盈利组织Media Matters研究小组也做了个揭露Tik Tok算法的实验。研究者创建了一个全新账号,全程只和Tiktok上那些发表厌恶跨性别者的内容的用户进行互动。然而除了反跨性别者言论,这个账号的推荐页还开始出现了厌女、反犹太人、黑人歧视、反疫苗、白人至上主义等其他极端言论。在进行分析的360个视频里,有27个视频的内容,是在公开宣扬极右翼意识形态。

Media Matters小组在实验过程中被推送了大量包含一段内容的视频。

图源:Media Matters

在过去两年里,美国极化和极端主义研究创新实验室的研究员凯萨-怀特(Kesa White)一直在研究Tik Tok的有害影响,她告诉娱乐新闻媒体The Wrap,Tik Tok上一些十几岁稚气未脱的孩子已经开始装成3K党的样子、向其他人行纳粹礼。

“我感到非常害怕,”怀特说,“孩子们现在正在成为政治评论员,谈论他们为什么不接种疫苗,可他们在这个阶段还不知道对错。”

在非游戏类app中,Tik Tok是目前唯一一个全球下载量超过30亿的非Facebook系应用。根据SensorTower的数据,仅2021年10月,Tik Tok的全球下载量就达到了5700万次,稳居非游戏类榜首。嗯,上个月也是第一,上上个月也是。

Tiktok牢牢占据下载总量的榜首

图源:SensorTower

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力,以及新的忧虑。也许我们在享受和感叹短视频平台给我们带来如此易得的快乐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警惕:危险同样离我们很近。

“当一个人拍摄的短视频在网上疯传时,它能刺激拍摄者释放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健康心理学家亚马利斯·迪亚兹 (Yamalis Diaz)说,这种快感,如此吸引人,以至于死亡的威胁都不足以阻止年轻人。从神经学上来说,“这就像是吸毒一样”。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