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酒曲
儋州 谢盛江
槟榔村的酒曲远近闻名,口碑响亮。在槟榔村,几乎家家户户做酒曲、酿酒,做得好的人家每年可卖上万斤,酒曲成了当地的一个品牌。用槟榔酒曲酿酒,出酒多,味甘醇厚,酒香扑鼻,深得喝酒人的喜爱。在儋州及邻近的市县,凡是酿酒的,都晓得槟榔酒曲好。说到槟榔村自然就想到它的酒曲,讲到酒曲自然会点到槟榔村。
酒曲,也叫酒饼、酒媒,酿酒必用的一种霉菌。它白白的,轻轻的,脚拇指般大,闻着有股酒香味。别看它小,没它酿不好酒;它的质量,决定酒的质量。它是酿酒行当中的点睛之笔,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槟榔村的酒曲制作早有年头,至少在民国时期就有了。槟榔村在解放前地处偏僻,但却偏僻出许多故事。那时的槟榔村森林茂密,山高坡陡,植被丰富,山猪、黄猄、野兔出没在深山里,有些村民是靠打猎为生的。槟榔村又是革命老区,当年琼崖纵队四支队就曾驻扎在村里,凭借山高林密、地形复杂伏击过日本鬼子的二辆军车,打得鬼子魂飞丧胆,鬼哭狼嚎。那个岭至今叫“打车岭”。村名也令人好奇:担八种村、洋四漏村、纳乳村、临高寮村……都有来历和说法。槟榔村还是长寿之村,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山青水秀的良好生态孕育了这方神奇的山水田园。
槟榔村的酒曲是如何制作传承的?听村里的老人说,是罗满意的奶奶、百岁老人嫁到槟榔村带过来的。罗满意是村里的年轻干部,会弹吉他会唱客家山歌。我见过罗满意的奶奶。一位105岁老人,依然头脑清晰,精神矍铄。我问过她酒曲是怎么做成的,那么多植物偏偏是这几种组合成了酒曲。罗奶奶说,我也不知道。当姑娘时就酿酒,她爸爸就教她采这几种植物做酒曲,嫁到槟榔村来为了谋生就做酒曲酿酒了。罗奶奶在抗战时是地下交通员,她家是琼纵的驿站和接头地点。有一次她提着罗筐给山上的游击队送饭,刚出村口就遇见日本兵来,躲闪不及,灵机一动,顺手摘几片山竽叶盖在饭上,掏几把干牛粪铺在上面,瞒过了日本兵的盘查,顺利把饭送给了游击队。罗奶奶的机智可见一斑。
罗满意和他的奶奶、百岁老人黄氏
酒曲由几种树叶和米饭组合而成,酿造出了世间神物——酒。可是,山上那么多草叶为什么是这几种草叶的组合,还要和米饭杂搡才能成为酒曲。问杜康,杜康知道么?刘伶醉杜康三时,杜康醉刘伶三天。若杜康在世,估摸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神农尝百草,差点丧命。真知从来靠实践所得。酒曲及酒的发明,有天地万物偶然相碰的启示,有恍然大悟的灵光闪现,更多的是人类对自然奥妙的探索,百折不挠的尝试、实验。这其间,有祖国医学的基础和延伸,更多的是远祖先贤的智慧和创造。
酒曲的制作有点复杂。村民们到山上采一些甜糖叶、酒饼叶、三交叶、菠萝叶、甜机根什么的,捣碎,和米粉一起搅拌,搓成脚母指大小形状的丸,先放在屋内地上铺的干稻草上发酵散气一天,然后移到屋外日头晒三天,颜色由绿变白,散发出酒香味,即可装袋使用了。酒曲是一种菌类活体,做完一批酒曲必须留下20至30个菌种,装在油纸袋里,放在小米缸里封存,以备下回用。通常做法,1个酒曲配1斤米。酿酒时,先将大米在锅里蒸熟,散气冷却后,按比例将酒曲捣碎和饭搅拌均匀,放入缸里1天后封闭,存放发酵20天至1个月后才掏出来酿酒。
槟榔酒曲
民间的酿酒有点神奇。村民们信奉酒神的存在。酿酒用的是大铲锅和蒸锅。蒸锅是陶制的,上小下大,空心,有槽,有酒嘴。蒸酒时,把发酵过的米饭装在盆内,放入锅内,加水,用蒸锅罩住,蒸锅上头,置一盆冷水,锅四周用湿毛巾密封,锅下烧火蒸煮。米饭受热,气体蒸腾,上遇冷水,凝成水珠滴落,滴落的水珠就是酒。蒸锅的槽有个小嘴,用竹筒套住,酒就流到瓮里。凡有酿酒经验的村妇,在酿酒那天必须心平气和,见什么人都要热情打招呼,千万不要和邻里、陌生人吵架闹别扭,不然,酿出的酒是酸的,要么没出酒,要么出酒少。酒乃神物,看上去像水,喝到肚里闹鬼。电影《红蒿粱》里,壮汉每次酿酒都要拜酒神呢。习俗的由来,很多是说不清楚的,姑且遵之吧。
酒酿完了,酒尾还有用处。酒尾即酒糟。酒糟可以拿来喂猪、喂鸡。村民们说,酒糟拿来喂畜禽可增强抗病免疫力。那年的非洲猪瘟肆虐,用酒糟喂的猪却没有死,堪称奇迹。酒糟的另一个用处是用来制醋。烤两三个地瓜,放入酒糟内用瓮装起来,密封泡浸半个月,就成了红醋、白醋。想要红醋,就用红地瓜,想要白醋,就用白地瓜。酒糟做成的醋,酸甜可口,开胃健食,可降血压、软化血管,当地的百姓把它和酒一样等量齐观。
作者 谢盛江
谢盛江,海南省儋州市公务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省、市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多篇。
作者 谢盛江 责编 常小靠 审核 古广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