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2000的天价小碗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旅游 是个美食人 2022-03-07 11:05

原标题:人均2000的天价小碗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事情是这样的,前两天微博博主「大咕咕咕鸡」发了一条这样的微博:

博主“大咕咕咕鸡”说的所说的“ome嘎多”实际上是一种名为 omakase 的料理形式,Omakase(おまかせ)在日语中是“拜托”的意思,中文翻译过来叫厨师发办,说人话就是厨师做啥你吃啥。

博主文中提到的店正是上海新晋中式创意菜的代表——“头灶·菜”,此店厨师有名,前身有名,招牌菜更有名。一晚更是只接待六位客人,人均2200,现在排队,位子更是要等到五月份。

但从网友口中得知花2200块只为去灶前吃麻婆豆腐等小碗菜,听上去不免有点像富人智商税。

于是我们找到了三位食客,到底是真韭菜还是之中自有玄妙,我们一问便知。

食客A:

好吃,厨师团队都来自唐阁,出餐水准基本线已经放在那儿了。

这顿饭我给打9分。简单的调味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临场感,我觉得是他们的加分项:

比如刚上来的一碗竹笋汤,是采用福建永安竹笋煮6个小时得到的,不加任何调味,干净得就像一壶清茶,保留了最原始的林野气息和淡淡的清甜。

食客B:

客观来说8.5的水平,多出来的0.5分给老唐阁的情怀分。这里的三葱爆龙虾就是老唐阁的招牌菜,外部焦香,内部弹润,镬气十足。

但我觉得还是卖贵了,定价在1000元左右可能更合适吧。

食客C:

说实话,不难吃,但感觉普普。

十八道菜除去凉菜基本都是热炒,不知道你们连着吃八道炒菜是什么体验,虽然里面加了一些清口的过度,但嘴里的油腻感(也有朋友管这叫留香)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尤其是还有两道春卷和鱼骨(油炸的),虽然中间有加了马爹利的葡萄汁解腻,但当时还是开了一瓶香槟清口用。

我知道大家想听什么,这顿饭不值2200的。

食客A:

吃饱了,毕竟18道菜。

我的真实用餐体验是,热菜没分完基本都可以再要一份。也不用额外付费。

食客B:

没吃饱,虽然吃不够可以再加。

但当大家都没开口添菜时,我也不好意思当第一个说自己没吃饱的人。

总共六个座位,菜要一口一口分,我坐的位置是中间嘛,有些菜左边都快吃完了,右边的还没上呢。

食客C:

吃饱了,但真的很空虚。

主要存在于过多的花样和稀少的菜量之间带来的冲突。有一道鸡端上来是整的,油光润泽,但分到盘子里只有小小一片。视觉震撼的同时倒是苦了嘴巴。

量少是客观事实。

食客A:

会的。等换菜单我会再次光顾。我一直认为头灶是更精致的位上菜和分餐制的中餐表现形式。这种呈现方式是一个创新,值得肯定和鼓励。当然,创新的产品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但我是会一直支持下去的。

食客B:

请别人吃饭可能会考虑。我观察了一下结伴来的人,好像都是商务宴请,大家在请客户吃饭这件事上都是最大方的。

如果是自己吃的话,应该不考虑了。

食客C:

不会,我觉得头灶这种“花哨”的餐厅让我有点审美疲劳,这两年开的一批所谓“新中餐”,根子上还是绕不开国外料理的展现形式。今天中餐日作了,明天中餐就能意大利作。真的把国内的这批饭店惯坏了,预定周期一等是两个月,有这两个月我都从吃完隔离回来了。

现在看我觉得大家吃的是氛围和仪式,反而偏离食物的本意了。

食客A:

一家称得上 Fine dining 的餐厅这些要素是均有的。首先头灶的食材是贵的,虽然他家也有麻婆豆腐和小青菜。但老虎斑用的是黄皮老虎斑,燕窝用的也是马来官燕。不能因为部分食材的特殊性而忽视了整顿料理的整体性。

厨师是米其林三星主厨,前身是上海名店佐佐,环境自然是不用说。

性价比看怎么算吧。普通的中式桌餐,如果一两个人想吃一顿好的,可能点一条野生大黄鱼就三四千了,再来个蔬菜、一份汤羹就止步了,顶多两三道菜。好一点的一份纯血 M9 和牛在餐厅售价也要近 2000 了。但在头灶,是18道式的完整菜单,“每一样都浅尝辄止,吃到多种菜式”,一场下来比吃野生大黄鱼便宜。

菜金也包含食客对厨师团队和整间餐厅的尊重与肯定,从出餐的用心程度来看,是值得的。

食客B:

我是为了情怀来的,既然选择了这家店,又是明码标价,贵就是有他的道理的。我一直觉得,选餐厅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对方给出菜单明码标价,你如果愿意去吃就要相信厨师。

食客B:

衡量一顿饭好不好又不是只有“饱”这一个标准。

食客C:

那肯定不是环境。头灶这个地方之前是一家倒闭的日料店,装修都没怎么改。日料有板前料理,让厨师对着客人做菜,结果头灶也来这一套。

有人说这叫国内第一家板前中式料理。我心想,难道不是老板不舍得重装修吗?

食客A:

我说一下我那晚的情况,皮蛋我没吃到,青菜是在纸质菜单(18道菜式)以外的提供,所以整场是19道。餐厅食材的重点在燕窝蛋挞、黄皮老虎斑、三葱爆龙虾、鱼翅春卷以及现场手工甜品等,绝对不在附赠的青菜、皮蛋上。

即使是青菜,用的也是最嫩的菜心部分。大班楼一颗仔姜皮蛋又需要几钱?用餐期间,食客和厨师还能进行交流,能更好地理解菜品。

有些人只选择噱头很大的青菜炒牛河之类开涮,和牛、龙虾、香港火瞳、鱼翅、燕窝一概不提,希望大家能有更好的判断力吧。

食客B:

我个人觉得好吃就行。管你是炒牛河还是炒粉条。中餐不比日料,对食材的要求没有日料那么硬性。你觉得例如新荣记之类的贵价店食材能有多体面,也不见得。无非也是吃个名声和吃个厨子。当然贵价店里也不可能真的没有好食材,不然我可能会愤然离席。

食客C:

网友喷头灶的主要原因是普通食材卖出了高端的价位,事实确实如此。

堆高价食材来揽客已经是十年前餐厅营销的了,既然食客们都自诩有品位,必然得搞点花头。用普通食材,我看没准儿就是商家的,毕竟与别人不同才算得上装X。

当然,真的用贵价食材,也不见得能做多好吃。

食客A:

头灶从来没有宣传自己是“中餐日作”,是点评的客人的表述方式,这种联想可能跟店址之前是日料店有关,对这点不置评价。

食客B:

没吃过,不好评价。但头灶他们可能真的也没赚多少,我简单算了下:

从店租、员工开支、食材开支等综合纬度来扣除,按每月30天,且包厢不营业,仅大厅6席每天客满的情况下,我预估的每月净利润在10w左右,我不知道这个主厨会不会就是老板本人,如果是本人,那还会省去不少的一笔开支。平摊到一个师傅手里,可能也就是一个大厂P7左右的薪资。

食客C:

我刚刚是不是回答过了,都是千篇一律的没意思。

这次突然被大家发现,主要还是因为特师的微博写得太精彩了,我作为一个吃过的人看到都笑了。

食客A:

借用我朋友的一句话: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菜仅目见耳闻而强断其何如,可乎?

食客B:

虽然但是,大咕咕咕鸡是什么?是那道酥皮鸡的名字吗?挺好吃的。

食客C:

我补充一下,菜单上没有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另外,大咕咕咕鸡说在这吃饭规矩多,确实要求不少,迟到了就不给上菜了?这哪说理去?现在当消费者的要求也太多了。

食客A:

任何一间餐厅都需要不断地改进,日精于勤,大众的评价可以促进中餐更兴盛地发展。餐饮,不仅为了果腹,更为了体验生活的美好。为什么一支红酒可以上万,而一顿精致的晚餐不能上千?

“食物不仅为了果腹。” 品鉴美食也是一种生活情趣与审美方式,有时我们吃大饼油条10元管饱,有时我们享受生活2000起步,这都是正常现象。

食客B:

有需要花2000、3000吃一顿饭的人,这种餐厅就会一直存续下去。

中式精致料理在上海还蛮多的,这次只有它被骂出圈了。对头灶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吧,听说预定都排到五月了。

骂归骂,你难道不对2000块的小碗菜好奇吗?

食客C:

这种餐厅乍一看是蛮赚钱的,但开两个月就倒闭的也不在少数。

之前南京有个搞饥饿营销的日料叫柒本味,说自己的是创意料理,结果就是寿司上涂美乃滋,后来一查开了七年连营业执照都没有。

好不好就交给市场决定吧,反正消费者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