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早晨,烟囱口飘出了缕缕炊烟。炊烟里,掺杂着柴禾的气息,氤氲着灶火的温度,浸润着丝丝甜味,飘散着蒸糕的米香,蓬勃着年的记忆。
土灶上架着的大锅里,热水翻滚,灶边放着蒸糕,热气腾腾。独具罗泾特色的四喜风糕,广受群众的喜爱。“我们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这个四喜风糕,讨个好彩头。”徐阿姨正在往白白的糕上装点红枣、青红萝卜丝“囡囡要乖,不要乱说话,否则这糕就发不出来了。”徐阿姨关照边上正在偷吃红枣的小孙子。
每当家里蒸糕,小朋友一定是最快乐的那个。核桃,葡萄干,萝卜丝等辅料,一般都逃不了他们的“毒手”。看着奶奶正在蒸的糕,站在灶台边上的小孙子口水直流,总想伸手摸摸好了没有,时不时拉一点“边边”尝尝,香香的味道让心中的期待更是无限放大。
罗泾四喜风糕是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糕”“高”二字谐音,被视为有着“好口彩”的吉祥物,“四喜风糕”常被用在结婚、出生、乔迁和寿诞等喜庆场合。
“四喜风糕”制作起来并不复杂,手艺几乎可以说是代代相传。蒸糕主要以罗泾的优质稻米为材,粳糯搭配,浸泡4-6个小时后沥干磨细成粉。经加糖水拌和,以米粉皆能结成小团块为好,然后将之晾干,用手抄搓,再用米筛筛过,保证糕粉无任何结粒后装入模具并入笼格后蒸煮而成。
在罗泾农贸市场、塘湾村、新陆村、洋桥村……都有罗泾本地爷叔阿姨的“四喜风糕”作坊,别小看这一家家藏在罗泾“犄角旮旯”的小作坊,在罗泾“老发头里”可是很出名的,有些更是“名扬在外”呢。
“原先,每家每户都会做,但现在很多人都动拆迁了,大家住进了楼房,做糕的工具太多,大家嫌麻烦,做的人便少了。”新陆村四喜风糕传承点的负责人赵玉芳说道。
轰隆轰隆作响的碾米机边,村民们挑着谷子边聊天边等待;蒸糕间里,事先准备好的糕粉洁白莹润;一层糕粉,一层红糖,再加一些核桃及猪油,“私人定制”款的蒸糕用料总是尤其的扎实;炉子上烧水,模具被放置在一个个气孔上;浓浓的蒸汽升腾,只需刻把钟,糕就成了;倒扣蒸笼,糕自然脱笼而出,香甜伴着蒸汽涌入心间。
如今,不少售卖“四喜风糕”的小摊会四季不断的供应形状不一的“四喜风糕”,有圆圆的形盘糕,梅花形状粉红色的定胜糕等。各种蒸糕形状不一、大小不同,但无论何种糕,均有糯而不黏,味美爽口的鲜明特色。
随着时代发展,手工渐渐被机器代替。用老物件、老手艺制作的民俗糕点,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但对“念旧”的罗泾囡囡来说,这不止一种技艺传承,更是一段有关冬天的回忆。外表看着普普通通的一个个小摊头,承载着的是一段段沉甸甸的民俗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