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红茶史上一款最令人心怜的茶,数百年来,她的名字好像一直在向喝茶人倾诉着采茶人的“艰辛”!
——文创造物谭谭
提水,起泡,茶叶在水中舒展、飘荡!
汤色红亮、澄清,透着金线!
茶汤中浸出一股自然茶香,随茶气飘丝入鼻,香清、悠长,缓缓的,持续散发!
入口——茶味醇厚,滑过口腔、喉头,回甘!混着大山的野性与天然味觉,顿感舒适顺畅……茶气真足!
果然——好一个百年野生古树老茶!
然而,让谭谭更为惊喜的是——
1、老茶自然野生,知名度小。
谭谭一向喜欢“无名真品”!古茶藏在原始丛林中,山高坡陡,无路可走,环境闭塞,一直自然野生,国家尚未正式命名,数百年来,仅由壮族原著居民守护,当地人只叫她土司红茶!
2、原生态手工制茶,茶贵价低。
祖辈传承壮族土司制茶方式,古法,手工,原生态制茶,工艺谈不上精致,却最大程度保持了古树茶的真实、野性、自然、醇厚的味道,耐泡、耐喝。因没有游资开发,没有商业炒作,相比那些“盛名之下”数万元的古树茶价,它那平实的“山里价”,简直是茶叶里商业奇葩!
伴着这缕缕茶香,文创造物谭谭又一次回想起那3天2夜的丛林跋涉,想起那广西大明山100多位原始壮族居民的坚守,想起那北回归线上的千亩野生古树茶……
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古茶树?
野性背后有什么罕见之处?
按照《中国茶叶大辞典》介绍,根据生物进化和遗传与变异理论,古茶树可以分为”野生型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三类。
野生型古茶树是自然野性生长,叶大、粗壮、叶脉鼓出。
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人栽培但无人管理,被荒废野化。
栽培型古茶树是古人栽培,有人工施肥、修建管理的古树茶。
我国古树茶多集中在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等地区,多属于过渡型和栽培型,有名的有,云南镇源千家寨古茶树群、勐海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和澜沧景迈山古茶园等。
而文创造物谭谭这次探访的古树茶,属于典型的野生型古树茶!这类百年野生古茶树,原始丛林中自然繁殖,东一棵、西一棵散落在大明山上,野性生长!
更令人惊叹的是——
1、这里足足遗留了8000多株,树龄多在200年以上,已然形成百年野生古茶树群;
2、在北回归线,这样气候交替、生态系统复杂的地带,这类古树茶虽散落分布,却又只沿着北回归线23°26’南北5’区间灵性生长!在这人迹罕至的原始丛林,腐烂枯木成了古茶树的天然养分,农药、化肥自然隔绝!大自然用物竞天择的法则成就了这类野生古茶树群,这类野生古树茶也在层层考验后凭借着强大的基因遗留至今。
3、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类百年野生古茶树,一直由壮族原始部族居民守护。他们世代遗存土司传统,原始方式,人力攀爬采摘,一直保存着古茶树自然野生形态。
谭谭好茶,曾全国各地寻茶,各种现象值得玩味——
第一,游资炒作后,冰岛、班章、大红袍等各类古树茶开始成为大众追捧的好茶,价格翻涨,古树茶真假难辨,台地茶混成古树茶。大红袍,6株母树从2007年10月10日起,不再采摘,而网络上“大红袍母树上某猫”依旧销量火热……
第二,采摘上,茶农过度开采,老叶新叶全不错过,人为缩短周期,暴利采摘层出不穷,茶树损坏加剧,每年都有一批古茶树在枯萎,消失……
还好,这类古茶树因远在深山,藏于原始丛林,躲过了大面积破坏性采摘,躲过了“现代化茶园改造“,躲过了“游资炒作”劫难,保留了这一块古茶树净土,继承着壮族土司传统,依旧散发着最真实的古树茶味!
如今,文创造物谭谭只想说,无论从茶品、古茶树种类、北回归线分布地域特点,还是从古茶树生态完整性、研究价值、茶树基因来看,这片古茶树在茶史上都是罕见稀有!
古茶树罕有
比树更震撼的是园
对好茶之人而言,茶树本身已经震撼。但更具有颠覆性的还是古茶树背后的古茶园。
古茶园主要分成三大类:原始古茶园、野化古茶园和生态古茶园。除此以外,还有一批民国近代移栽或者有性繁殖的“古茶园”。
大明山这片古树茶园,当谭谭走进后,完全颠覆想象——原来,真正原始古茶园竟是这般摸样!
没有园,没有路,没有田园风光,没有采茶女,没有歌声,只有一个个老男人,拿着砍刀,在原始丛林里跋涉,暴走、寻树、攀爬……
1、没有园,就是万山为园!远望,茫茫大山见不到茶树,近看,一棵棵古茶树隐藏在万山之中,一树一园,没有排排列列集中的古茶树,也就没有整齐划一的古茶园;茶农有时“暴走十里,也一无所获!”
2、没有路,只见草木,不见过道,行走间,手持砍刀开路,脚踩陡坡寻路,有的坡陡五六十度,手脚并用,连走带爬,才能勉强通过;
3、没有田园风光,只有陡峭深山。多样性的混合深林植被,灌木丛生,苔藓、腐木、枯叶。整座大山,除了茶农,几乎无人行走,上山甚至连鸟都没有。为什么山上没有鸟?当地人说:连虫子都没有,鸟来干啥?
身临其境,谭谭突然意识到,在全球北回归线带上,大明山是唯一的一个绿色明珠;在古茶园史上中,除了这片不被污染,漫山为园的百年野生古树茶园,你可能很难找到第二个如此颠覆的古茶园。
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土司红茶
她用名字倾诉着守茶者的艰辛
这种古树茶,至今国家都没有正式命名。然而,壮族土司与这株古茶树的渊源早就穿越时光,佑护这种天降之物“百年野生古树茶”留存至今!
茶老莫,莫土司莫姓壮族,大明山古树茶监护人。目前,这批古树茶就由茶老莫和100来位大明山原始部族壮族人守护着。
从茶房再向山上茶从茶房再向山上茶区走,上面还有两个壮族村,采茶就是由村里男人完成!
茶老莫说,没有史料记载祖先是什么时候发现这些野生古树茶的,只是从古茶树被发现的那一刻起,祖先们就认定,这古树茶是大自然的馈赠,也默认了“欲采好茶,必扛磨难”的规则——采茶完全是个体力活。几百年来,在这座神秘大山之中,原始壮族山民,一代代人穿着长袍大褂,带着砍刀,丛林间穿梭,寻茶,长袍经常划破,血迹斑斑,山农只是一件件更换,然后一年年进山采茶,由此,这种茶传下来一个令人心怜名字“十袍红”!
数百年来,这个名字好像一直在向喝茶人倾诉者采茶者的“艰辛”!
历史上,采摘的第一批古树茶是要进贡给土司的。现在,土司制度早已消失,然而原始采茶的仪式、工艺却烙印一般存留在壮族居民生活中,保留着古茶叶本真的味道、茶农最真的初心以及对大自然至臻的敬畏与尊崇。
壮族土司博物馆“莫府”
——采茶——
这也许是史上最虔诚的采茶,也是史上最艰难的采摘!
开采前,每位茶师会进行一个”起香叩拜“仪式。采茶师从兜里拿出干粮、点香,鞠躬,叩拜第一棵古树茶。在这种原始崇拜中传达茶农对茶神的感激与敬畏,完成茶与神、茶与人的对话、相通。
这是谭谭大明山之行找到第一棵古茶树。63岁汪师傅正在”起香叩拜“,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古茶树的推崇,早就通过肢体烙印到汪师傅的内心深处。
谭谭从没想过,时光跨入21世纪,采茶还有这种原始人力攀爬,更没看过,年过60的老人为了一片鲜叶还得亲自爬树。
这是63岁的老茶师汪师傅。他爬上了一棵古茶树,站在树干上,慢慢向前挪动,手尖尽可能地触碰各个方位的鲜叶。这就像一组慢镜头,没有特效却看得人揪心。整个过程,没人提起过用刀砍枝,暴力取叶。在现代化、规模化、高速化的生产方式面前,这套人工攀爬采摘的方式看起来那么笨拙而又虔诚。
茶老莫说,开采中,每位采茶师都遵循”三不天规“——“茶精灵不采”“树精灵不摘”“天时不到不能进”。
1、茶精灵不采:开采中,每枝必须留1-2片新叶,这些新叶被当地茶农追捧为茶精灵;
2、树精灵不摘:即新长的树龄不够的古树茶,茶师不得采摘;
3、天时不到不能进:“要采茶,清明前,秋白露,”这是茶叶采摘的两个黄金时节点,茶味最佳,不可人为提前、延后,更不能中途多采。
几百年来,当地人在行动中自觉地传承着、遵守着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这种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敬畏、不自觉的保护行为,其实与现代科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科学上,“茶精灵不采”是因为新叶光合作用强,有利于茶树养分的吸收,能促进茶树生长; “树精灵不摘”是因为茶枝稀疏,缺少枝条,提前采摘,嫩枝会生长受损,茶的产量也就不高;“天时不到不能进”是因为遵天时的采摘周期,才能保障茶树生长和茶叶的味道。
“砍刀开路、人力攀爬、手工采摘、三不天规、漫山寻茶”,一片茶叶的冲泡也就几秒,若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到,一片古树茶背后的采摘竟然如此费尽周折,更没想到,在采摘难度升级的原始丛林深处,这些壮族原著茶农是这样茶痴般守护着这片茶树。
没有灵魂的皈依,何来行动的觉悟?谭谭越加明白,壮族茶农与古树那份割舍不掉的基因。
——制茶——
开采后,所有的鲜叶必须一天之内加工。居住在海拔1000米的壮族茶师一般在凌晨4点从家门出发,走3到6小时山路,才接近“茶园”,经历一天的奔波、采摘辛劳后,必须赶到茶房开始制茶。
为了节省时间,茶老莫把茶房设在大明山海拔1000米处,石头垒底,泥土坐墙。所有的筛子、竹编、隔断木架全是就地取木,手工编制而成,烘焙的木炭源于山上的松木。唯一醒目的碾茶大铁锅是老茶师走几十里路一步一步硬背上来的。
采摘的茶叶全部都在这里加工制作。工艺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虽不精致,但一直保留着古茶树野性、自然、醇厚的味道。
这是采摘下的茶叶,15公分,两叶一针,硕大,鲜嫩。喝茶的都知道,鲜叶要么长不了这么大,长度够的要么就是老叶,很少有两者兼得。
古树茶的制作工艺,共有走水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和烘干提香几道工序。
一、萎凋:将采下的生叶薄摊在木梯上,晾晒,直到硬脆的梗叶去水,呈萎蔫凋谢的状态。
二、揉捻:把萎凋叶放进大铁锅,用手翻炒,溢出茶汁,脱出茶浆。当茶叶放在牙签上,叶子耷拉下来,叶尖紧卷,拉扯有韧性不折断即可。
三、发酵:将揉捻完的茶叶,20斤/包,用白布包裹,高温发酵4-6小时。
四、烘干:用松木炭火烘培,烘干的同时提升茶香。
——品茶——
这种古树茶,虽隐世埋名,不图虚价,但喝了心中自豪。朋友曾这样评价。
冲泡后,叶子舒开,柔韧且有弹性,汤色金黄澄清,入口滋味醇厚,舌尖会感到一股大山中的野性气息,茶香不显露,随着冲泡次数缓缓地、淡淡地散发出来,停留在口腔、喉头,让人感觉舒适顺畅。
谭谭喜欢这种原生态的最真茶味,更加感叹造就这抹茶味的天然环境,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无名真品”。
从物种上看,这片古茶树生长在北回归线唯一的反荒漠地带——“绿色明珠”大明山,通过大自然物竞天择的重重考验才遗留至今,属于小叶乔木珍稀物种;
从气候上看,大明山正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季多,空气湿度较大,水分足;黄金纬度,植被丰富,既能避免阳光直射,又能吸收阳光,为古茶树生长提供了天然的环境;
从营养成分上看,丛林中的大量落叶,腐木,微生物发酵后,成为腐基肥,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足,是古茶树最好的天然肥料。
这类百年野生古树茶,天作之物,自然、野性、古朴、真实。再想想市场上,游资炒作价值上万的古茶树,网络上所谓“大红袍母树上某网”,“台地茶换装成古树茶”。虚假销售,顿时,一种对大明山古树茶由衷的亲爱油然而生!
茶 殇
百年野生古树还能留存多久?
大自然的进化与淘汰从不会停止。一切的生命都有周期。
茶老莫发现一些野生古茶树颜色和生长态势开始产生细微的差别,一些树龄500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树开始呈现衰老症状。大明山纵深数十公里的原始生态,虽然为古茶树提供了最佳保护屏障,但同样也造成了这批百年野生古茶树保护与发展难题。
曾经,茶老莫专门请广西林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黄耀恒教授,来考察这批古茶树。黄教授证实,十袍红是世界原始古茶树优良物种,生长特点世界稀有!
1、只沿北回归线生长,是北回归线上山地深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2、8000多株,已然形成了一种野生古茶树群;
3、面积分布一千多亩,树间距不一,排列无规律,完全属于野生型;
广西林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黄耀恒教授曾前来考察
更为重要的是,从生长现象分析,野生古茶树出现的树叶颜色的改变和生长态势的差异,表明这些古茶树开始出现了进化变异的端倪,植物的基因应该产生了区别。
专家认为,相对于云南大面积古树茶生态被破坏的状况,这片古茶树生态系统更完整,应该是研究古树茶起源与利用的上好基地,对于考究北回归线森林生态系统、世界野生古树茶文化等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这片古茶树,文创造物谭谭强烈建议茶老莫开启”大明山北回归线野生古树茶树种基因库“建立工程,只是这批古茶树长在原始丛林中,散落分布,一些古茶树长在六毛峰,一趟行程来回得1天半时间,中途要露宿一晚,考察难度之大,耗时之久,所需经费之多,可能超出想象。
第三天,当谭谭跟茶老莫在茶房前,谈起古树基因库事情时,老莫看着眼前门外风景,陷入了沉思!
为大自然保留这天然罕有的馈赠,为古茶树物种延续、保护与开发贡献自己的责任,也为中国和世界古茶树的研究存留一份标志性的基因,让这片颠覆性的古茶园能够遗传给后世的子子孙孙,在古茶树史上不至于成为“绝唱”,不再陷入云南古茶树的生态劫难似的“茶殇”之中!
我们苦一点,茶农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