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日作”火了,被戏称“大冤种”套餐?谁为“高端”买单?

旅游 转门面网 2022-03-15 09:00

原标题:“中餐日作”火了,被戏称“大冤种”套餐?谁为“高端”买单?

“中餐日作”,最近这个话题太火了🔥!来自餐饮界的新玩法,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火的这家餐厅来自上海,其料理方式模仿日本的“omakase”点餐方式(一译为“厨师发办”)简单来说吃什么完全交给厨师做决定。无菜单,厨师根据当日食材,即兴发挥给你做菜,只是日料换成了中餐,因此,又被网友戏谑为“中餐日作”。

走红的这家餐厅,人均消费超过2000元,每天只接待10位顾客,有多火呢,如果想要过来用餐,甚至需要提前几个月预订。

冲上热搜的焦点不在于“高价”,而是菜品给人的“价值感”:有网友展示的该餐厅菜品图片显示,燕窝蛋挞、日式白身鱼的刺身、加拿大象拔蚌等菜品分量较少,还有一个餐盘中,只摆放了切开的两瓣皮蛋。

而一道名为贵妃鸡的菜品,厨师做好后会到顾客面前巡场一周,接着拿到后厨切分,偌大的鸡只取大腿部最精华的一片。

这听起来已经够离谱了,然而更令人咋舌的还有各种标志性的“规则”,比如从灶台到桌前不超五步的距离,为的是保留了中餐最珍贵的“温度”;还比如在这儿吃饭不能迟到,一位美食博主介绍,预订的时候被提前告知6点半开席,迟到的话,之前的菜品不会补。

虽然餐厅出发点是为了保证每一样菜品都具有最完美的口感,但在不少网友看来这都是为了彰显高贵的繁文缛节。

这家中式餐厅采用的所谓“omakase”,其实是一种日本寿司店的点餐方式,它的起源是1990年后出现的日式Omakase,你可以一顿饭吃上几十上百种食材。

因为一次买几十种海鲜啥的,得花不少钱,所以这样精致而小份的上菜方式,反而可以让食客以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吃到不错的食材。

当时日本经济很景气,有的人阶层往上爬了,想吃顿好的日料,却怕自己点了不知道是啥食材,露怯了。所以就让大厨“Omakase”了,也就是让大厨自己发挥。这些食客们,花一个相对高标准的价钱,却能一次吃上春夏的真子鲽或者冬季的乌贼,比目鱼、白甘、鲍鱼,以及各种珍贵的虾和贝,置换了捕捞难度和成本系数。

“Omakase”这个词在日语中意为“托付给对方”,象征着主厨和客人之间牢不可破的信赖感。客人将信赖感交付给厨师,任由厨师带领他进入一场未知的旅行。大致上像是欧美社会中让主厨来负责全部上菜内容,客人唯一期待的可能就是吃到料理时的惊喜感,这种方式也渐渐在日本的餐饮界慢慢固定了下来。

高级感十足的料理里,不能缺少厨师最高的技艺表达:“时节”。大多数情况下,主厨会选择当季的食材,为客人准备他觉得最好吃的菜肴。因此主厨和客人之间的交流在一些店里就很重要,用餐时间和价格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预约是这种类型日料餐厅的第一步,不少店家的预约排期都延到了几个月甚至一年开外。另外,大多数店铺都会建议客人用餐时不要喷香水,以免妨碍品尝到新鲜鱼肉和料理的真正味道,在厨师料理餐食时,客人不可打扰厨师、抛出各种问题,提出要求只能等在味增汤用完后才可以。

处在风口浪尖上的这家店,在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很多质疑,干炒牛河、麻婆豆腐和松花蛋几例家常菜被吐槽太平常,此外还有分量太少、口味一般、故弄玄虚、主厨脾气大、规矩特多……

明明是中餐,却模仿着日式料理的上菜风格,小碟小盘,一道一道慢慢端上来,一勺200的麻婆豆腐也还是麻婆豆腐。被餐饮人吐槽最多的是:这家店学到了日式Omakase的新概念,似乎却没学到核心。

一时间,“中餐日作”被认为是“大冤种”的评价在网上盛行。仅就这家店的舆论来看,让人想起了赵丽蓉和巩汉林的经典小品《打工奇遇》,人均超过2000元的“中餐日作”大餐似乎就是“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的重现。

▲一位顾客对这家“中餐日作”餐厅的负面评价。图/某社交平台截图

高端餐厅口碑“翻车”,这不是第一次。比如,此前曾有起底高端日料店的文章指出,上海一些人均上千的高端日料店,食材却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便宜货”。

类似的营销套路在大城市有不少。总体特征就是价格畸高、神秘莫测,总之,餐厅千方百计营造出一种高端感。

其实,今天人们对高端餐厅的认知已经很包容了,出现这种类型的餐厅,本身是餐饮消费发展的结果。

而饮食,从来也不只是“吃东西”那么简单,吃什么、怎么吃、在什么情景下吃,这些都是学问。孔子就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本身也是在讲饮食的演进是没有上限的。

有氛围、有仪式感、有情调、能彰显身份,这些都是饮食消费中顾客的需求。以至于一些餐厅衍生出一些高端消费品类也不奇怪,像一些主打中式、日式、法式等料理的高端餐厅,已经有不少了。

但无论如何,餐厅既然选择走高端路线,就要踏踏实实做好菜品,为顾客提供好服务,这些才是一家餐厅的核心竞争力。在一些被公认的高端餐厅里,厨师别说耍脾气了,顾客的习惯、口味都是被一一记住的,顾客是不是左撇子、喜欢喝什么酒,都是被细心留意的。厨师耍脾气,倒颇像是传统师匠崇拜与市场经济的混搭,显得另类而怪异。

个别店家不能只学一些高端餐厅做派的“皮相”,比如模仿《寿司之神》之类的纪录片,包装出看似高端的菜品,而内在的质量呈现和文化积淀却单薄无比,撑不起“高端”的门面。

这一波对于这家高端餐厅的舆论,其实显示了另一种趋势:消费者正在摒弃符号崇拜,反而追求更本质的消费内涵。店家应该尊重消费者、尊重美食,发掘餐饮独到的价值内涵,而非仅仅停留在浅层模仿上。

当然,人们并不是对餐厅高端化有什么意见。

人们愿意在这类餐厅里消费,也是消费升级的一个指征。只不过,大众希望餐厅可以更真诚一些,更货真价实一些,少一些套路。

一家号称“高端”的餐厅,如果真的“拉虎皮、扯大旗”,被揭穿后恐怕才是更大的尴尬。

也期望商家们能够引以为戒,踏踏实实做好菜品和服务,不要总想靠包装和噱头做生意。只有“名”没有“实”的餐厅,顾客来得快,自然去得也快。

这一波对于这家高端餐厅的舆论,其实显示了另一种趋势:消费者正在摒弃符号崇拜,反而追求更本质的消费内涵。

这一点,应该是所有餐饮人应该坚持的初心。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