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南飞,不忘故土;反哺情深,回报父母。正月十五前后,阜城东关美食街的“老雁馍”畅销起来。这段时间,做了几十年老雁馍的张廷虎十分忙碌,他上午备料,每天中午12点开始干活,一直忙到晚上10点,一天大概能做100多个老雁馍。
张廷虎是颍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类项目传承人,他在东关附近开了一个“东关张”店铺,子王佩玲负责打理店铺的日常生意。
老雁馍出锅了
“老雁馍是咱阜阳地区家喻户晓的美食,是女儿出嫁后每年都要送给父母的一件礼物。”王佩玲说,“线下,从正月初十开始,就有顾客陆续到店里来买老雁馍;线上,从正月初二就有人订购了。一直持续到节。其中,正月十五前后是高峰期。”
用心做好老雁馍
有的白白胖胖、憨态可掬;有的色彩艳丽、造型精美;有的高雅昂扬、栩栩如生……各式各样的老雁馍让人爱不释手,看到这或可爱、或精美的老雁馍真不舍得吃呢。
在东关美食街,“东关张”店铺的“掌门人”张廷虎一天中大约有10个小时都待在后厨里。虽然很忙很累,但他觉得,制作老雁馍是每年必须用心做好的事。
“我的父亲、爷爷都会做老雁馍。自打记事起,我就跟在父亲身边,看他做老雁馍。”张廷虎回忆说,小时候,父亲做馍,他帮着打杂,递面团、拉风箱、送马灯……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下,他记住了做老雁馍的大致步骤。
家人齐上阵,制作老雁馍
可是,自己亲手制作可没那么简单。“两年时间,我才能做出小雁子的形。后来,经过慢慢琢磨,一遍遍练习,大雁的神韵表现得越来越好。”从形态到神韵,从笨拙到熟练,张廷虎16岁那年正式出师。
现场感受做馍功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东关张”后厨,一边和张廷虎聊天,一边观看老雁馍制作过程。老雁馍的制作要经过和面、分面、造型、醒发、蒸馍这几道工序。
为了让顾客吃到足斤足两的老雁馍,每个面团都要仔细称重。“每个面团是1斤2两。面团太小,不大气,面团太大,显笨拙。”张廷虎说,称重好的面团要继续揉,做成一头大、一头小的样子,大头的用来做雁头,小头的用来做雁尾。
老雁馍,成型了
造型是关键的一步。制作雁头时,揉、搓、提、捏……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酣畅自如。在张廷虎的精心制作下,老雁的脖子扬起来了,头昂起来了,显得特别精神。捏两个红豆,分别粘在雁头两边,就变成了老雁的眼睛。用剪刀剪出嘴巴,让老雁有了灵动之美。紧接着,用刀划出老雁的两个翅膀,交叉叠在老雁的背部,用手掌之力按出老雁的尾巴,用剪刀一排排、一列列的挑刺,做出老雁的形体、羽毛之美,让老雁栩栩如生。
“ 剪出”翅膀造型
做出造型后,再把老雁馍一个个移入温室中,那是老雁馍暂时的“家”。为了让老雁馍尽快醒发,温室中还铺上了电热毯。醒发好后,老雁馍就要上锅蒸了。直径1.1米的蒸锅着实大气,一层蒸锅能放20个老雁馍。
蒸好一锅馍,大约要个把小时。利用这段时间,张廷虎又着手做下一锅老雁馍。此时,子王佩玲不得不请亲戚邻居帮忙看店,她抽出身来回到后厨招呼着蒸馍。“蒸馍时得文火、武火配合,一会儿收气,一会儿放气,这样才能使老雁馍既能蒸得宣(xuan),又不至于裂开。所以,蒸馍得需要一个人经常看着。”
千里送馍情义重
从中午12点开始,一直忙活到晚上10点,张廷虎每天大概能做100多个老雁馍。“传统手艺制作的老雁馍需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细致把关,一天也做不出多少。”张廷虎说,时间到,功夫到,老雁馍才会造型精美,口味纯正。
看看,造型咋样
阜阳闺女虽然远嫁,但爱父母的心却没变。“以前,老雁馍主要是门店销售。如今,我们还接受网上订购。嫁到外地的女儿也想给父母送老雁馍,但在当地买不到老雁馍。于是,我们家就开通了淘宝店,也接受微信订购。”张廷虎说,这些年,身处京浙沪地区的阜阳闺女订购老雁馍的尤其多。
送老雁馍是阜阳闺女坚持多年的孝道亲情。这么多年来,东关张与顾客之间不仅是买卖关系,更像是每年期间的一种约定。“相比我平时做的枕头馍、蚕丝馍,做老雁馍得多,但挣得钱却不怎么多。”为了让顾客及时拿到老雁馍,除夕夜里,张廷虎还在忙活。因为长期弯腰制作,张廷虎的腰椎、颈椎也累出了毛病。“现在我50多岁了,之所以还在坚持,因为送老雁馍是阜阳地区的习俗,尊老爱老也是的传统美德。我觉得,做好这件事很有意义。”
顾客购买老雁馍
(阜阳日报记者 宋玉洁/文 穆可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