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今天就是元宵节啦。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汤圆?
说到这元宵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吃元宵/汤圆了——没错,一年一度的南北汤圆与元宵之争又要拉开帷幕了……
和豆腐脑有“甜咸之争”一样,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亦是一场谁也说服不了谁的辩论。元宵节吃元宵/汤圆的习俗至少能追溯到唐宋,那时称之为“粉果” “圆子”“团子”等,在《平园续稿》、《岁时广记》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及至到了明朝,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因为原料、做法、地域、文化变迁等因素,南北方对其的制作手法也变得不同。简单来说,北方的元宵是“滚”出来的,南方的汤圆则是“包”出来的。元宵的口感要比汤圆更有嚼劲,饱腹感也比汤圆更强,而汤圆则更为软糯。
元宵也好,汤圆也罢,都是元宵节的美食,寓意的也都是对未来美好的祝愿。
古代狂欢节,也是情人节
有道是“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的传统节庆大多都与美食有关,不过元宵节最重要的事就是吃汤圆/元宵么?其实远不止那么简单,作为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可谓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也是“情人节”——比之“七夕”也不遑多让!
在古代中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等,很是热闹,从明代的《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和清代的《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里,都能看出,元宵节时皇宫内外也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宫廷还会请来杂技班子,台下各种杂技表演尽显其能,将过节气氛推向高潮。
元宵节在古代又被称作“灯节”——正所谓 “正月十五闹花灯”,顾名思义,到了元宵,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燃灯、赏灯、猜灯谜,一个“闹”字突出了元宵节的欢腾与奔放,因此也堪称古代中国人的“狂欢节”。
唐代卢照邻有云: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可见当时燃灯的盛况。到了宋朝,《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场面更加热闹非凡。
这般热闹的节日,也为古代的青年男女提供了相识的机会。看过电视剧《大明宫词》的人,大概都还记得那个经典的场景,元宵灯会之时,年少时的太平公主与同伴在人潮中走失,她掀开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具,见到的,却是另一张温润恬淡的脸……那就是她和薛绍的第一次相遇。
到了宋朝,欧阳修写下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武能带兵文能舞墨的辛弃疾也写道: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佳节,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爱情佳话,从宋话本《张生彩鸾灯传》到明代阮大铖的《春灯谜》,在古代的许多话本小说、戏曲作品中,我们都看到了很多爱情故事的千回百转。
寄托希望的节日
有人考证说,元宵节被称为“灯节”的背后,是古时人们对火的崇拜——火的发现,让古人得到安全和温暖,吃上了熟食并发展出了农业,是希望的象征。
元宵节正值农历正月十五,最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万物复苏和萌动的春天正在到来,在此时举行盛大的欢庆,正是祈愿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元宵,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夜晚。
文字由人民日报文创原创,
图片来自摄图网。
人民文化 | rmrbwhcm
媒体转载、投稿、合作
请直接回复微信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