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虎年”的春节就结束了。静下心来细品味、再回眸:兰州,依旧那个兰州,但年味儿似乎充满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和便捷的方式。
“以前吃烙花生特别特别香,现在吃得更丰盛了!”大年三十,贴完春联在墙脚下晒着太阳的羊寨村76岁杨老先生一边剥着花生吃,一边和子女们咂嘴说。现在什么好吃的都有了,住的新楼、家家有车,穿的都是新衣服,年味也有了“新味道”!这可能是当下每一个人对“年”最直接的感受吧!
话虽这样说,但留在骨子里的传统和念想却在牵动着我们!兰州无论市区,还是乡村,都笼罩在浓浓的“年”的氛围中。城乡各大商场、集市、杂货店大红灯笼、喜庆对联等充满传统年味的新春饰品依然热销。造型各异的中国结、剪纸窗花,尤其是“虎”元素饰品吸引市民纷纷驻足选购。中山铁桥两侧高挂的红灯笼格外艳丽,市民或驻足拍照、或赏灯游玩,随处可见一派红红火火的迎春景象。
新华社图片
年文化是农耕时代中华民族的产物,在我国古代的文字记载中,“年”字被放入“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红喜庆的灯笼,墨香四溢的春联,热气腾腾的饺子,寄寓生活吉祥如意;贴窗花、请门神、拜祖先、走亲戚、祈丰收、耍社火等风俗活动,祝愿来年生活蒸蒸日上。
春节凝结了传统农业社会的民俗文化,凝结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凝结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意识与人文情怀,所以,春节期间的种种民俗活动,如祭祀、饮食、装饰、娱乐、游艺,以及春节间的种种禁忌(语言、行为、饮食)等,都是中国人情感的大展示。虽有各种禁忌,但实际上春节更是一个欢乐喜庆的节日。
农村有戏班演戏、舞狮舞龙等活动,锣鼓声、鞭炮声、人声交织在一起,衬托春节的喜庆气氛。
正月十四上午,明媚的阳光洒落在宛川河畔,榆中县金崖镇邴家湾村歌舞社火闹新春喜迎元宵节。表演现场,社火表演队员们身着华丽的服饰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太平鼓、舞龙、舞狮、广场舞等节目相继亮相,场面十分热闹,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社火是兰州市广大农村地区群众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每年春节,广大农村林林总总耍起社火过大年,通过社火激发了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营造了欢乐祥和、喜庆安康的节日氛围,表达了群众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相比之下,“城里人”的活动显得更加“现代化”,人们的娱乐狂欢逐渐被时尚的休闲活动所取代。
近年来新兴游乐场所如滑雪场、溜冰场、特色山庄各显神通营造不一样的“年味儿”。
2月9日,位于兴隆山脚下的滑雪场迎来游客高峰,来自周边的游客身披雪服,脚踏雪板,跃跃欲试在雪道上一展英姿。“这个年过得最有味道了。晚上在电视上欣赏冬奥会的盛况,白天在这儿撒个欢,总比呆在家和手机绑定要开心的多。”兰州市民张以琳告诉记者。
走出户外,寻找“年味”,也许在兰州老街才能身临“年”境。正月十四晚,月光如银,铺洒在老街上。树上的彩灯倾泻而下,一片流光溢彩。红红的灯笼点缀其间,老街笼罩在一片静谧微凉的灯火中。明清建筑风格的楼阁坐落在老街上,古今结合,营造出别样的兰州年味儿,令人沉浸其中。
仔细品味,“年”也在“与时俱进”。
大街小巷少了那些放烟火的笑声,少了小伙伴追逐的嬉戏声,很多曾经的过年元素已经消失不见或者被新的元素所取代,新时代有了新元素。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这些变化我们理应接受,这本就是世界应该给我们更美好的东西。
一样的兰州,不一样的年味!
以前过年的时候,不管多远,人们都会纷纷返回故乡,一家人忙忙碌碌地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而现在很多人过年不再固执,很多人已选择外出旅游去外地过年。即使一家人相聚,一顿简单的家常便饭也能吃出年夜饭的味道。
以前过年的时候,人们会走街串巷登门拜年。现在一个电话、一个短信或者微信群发全都解决了。
远路上回家人的脚步,亲人阖家团圆时的欢喜,家家户户飘出来的香味,饭桌上晚辈孝敬长辈敬的那一杯酒……是兰州年的味道,是我们年的风俗,更是年的记忆!
年复一年仍是“年”,“味”不同却更时尚。
变化中的兰州,欢乐祥和愈加精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贵智 文/图
本期编辑丨王 璇
本期审核丨周言文
本期校对 | 马进帅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值班总编丨肖兴吉
创历史!中国冬奥军团6金!奇迹未完待续……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丨小年大十五,欢喜闹元宵
共青团兰州市委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