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中午吃的啥啊。
上海中餐日作的馆子听说了吗?
对,就是把中餐分成小碗菜,人均两千还得预订的那家。
吃过的都说好,没吃的说看着就吃不饱。
网上吵得沸沸扬扬,都说这就是餐饮界的pua。
咱也就挺好奇的,这中餐日作到底搞得是什么名堂?
先说说到底啥是中餐日作。
中餐日作准确来说,是中餐Omakase作。
Omakase,在日语里是“拜托”的意思,让厨师自己看着办。没有菜单,做啥吃啥,主厨会根据当季食材决定当天菜品和价格。
这美食盲盒经沪上餐饮界一包装,
就成了这样:限量,小份,精致,贵。
这家店把日式套中餐头上,却比人家真正的Omakase还“难吃”。
首先,吃个饭门槛就不是一般的高,你有钱都不一定吃得到。
打开大众点评,评分4.6,人均2000块。屁大点地方就接待十个人,采用的还是预定制。
预约先交1000定金,定好了不退,然后回家死等排半年号。
等轮到咱了,开餐时间还是统一的,六点半逾时不候,去晚了有的菜上过了你就吃不到。
冤大头一落座,你发现端上来的大部分是家常小炒。
堪比学校食堂大锅菜,还要一勺勺给十个人分。
网友点评,这不就是喂狗吃法?看着还没狗粮给得多。
炒菜精确炒到秒,边吃边讲解,美其名曰火候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西红柿炒蛋一勺,香椿皮蛋两瓣,清炒菜心两条...
就让你品这火候和家里煤气灶到底能有啥不一样。
最玄的来了,食材不出位,但是上菜能走位。
“贵妃鸡”做好了,先整体绕场一周,最后就切一片搁你碗里。
阿拉普通人看了不禁要发问,那剩下的鸡要咋处理?
然后在评论区我找到了答案,说剩下的菜是人家员工餐。
除了巡场上菜,还有三步上菜。
炒菜就在你隔壁,把路边摊即炒即吃改头换面,就成了一种新的沪式创意。
吃完了等下一道,人家给啥你吃啥,跟回家吃咱妈随意发挥做的饭区别也不太大。
如此空洞的服务,对应的是什么等级的享受?
饺子就给一个,春卷就切半块,皮蛋两瓣混着生蛋,加上几搓贵不到哪去的肉类。
浅吃一顿两千多就没辽,还得额外加收10%服务费。
有博主顺着流量采访了这家老板,人都去了也没吃到热乎菜,在现场亲自和老板约到了今年六月。
b站美食up主也被粉丝疯狂艾特去店里当冤大头,结果发现二月预定四月才能吃上。
但上网一搜,这中餐日作早就不是第一回了。
大众点评搜了家类似的顺德菜Omakase,泥菩萨博主决定亲自下场,替咱们这些穷人去上当。
花了2000+去吃顺德菜,结果上的菜跟顺德这俩字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盘子不咋精致,装修也没那么日式,虾仁用的是你在菜市场随便就能买到的草虾;
牛肉是外卖就可以买到的种类,炖汤像是把中药包了浆糊在嗓子眼上。
最精彩的来了,现场套话服务员,发现这家老板在另一条街还有家馆子。
走的是平价路线,一道菜标价198,再仔细看看,发现两家店的菜单居然一模一样?
明明你可以单点的菜,他非要把小碗菜做成花式拼单,搞成Omakase套餐。
头顶着光环,就为了狠宰你一顿。
谁脑袋上绿了我不说。
咱再打开中餐日作相关评论,网友也都急了,有排着队去大众点评打卡中华冤种基地的;
有拎出赵丽蓉老师二十多年前的小品,说这不就是“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萝卜开会群英荟萃?”
也有的说花的反正不是自己的钱,沙县定食人均2000明码标价,要宰也宰不到我头上啊。
日式Omakase预约归预约,割韭菜还得看脸色,价格有不同价位。
但起码还得扯几句空运食材,日式做法,花样刀工。
一对一服务,对着条三文鱼折腾半小时。
咱好歹还能安慰自己是异国风情,心理按摩服务到位。
可这中餐日作,把普通家常小炒,一人只给一勺。
这咱要真去吃了,看到别人碗里的麻婆豆腐比我多一块不都得比较比较。
好好的中餐非要扮作日料,提高腔调收割吃饭韭菜,也别怪我们真就不吃这一套。
网上骂归骂,这4.6的评分可是人头实打实吃上去的。
所以到底是什么人在为“中餐日作”买单?
咱打开评论看看跨服交流的两波人也就明白了。
我总结总结冤种顾客的中心论点,基本也就这三块:
食材是百中选一的优质,一个菜心的味道能品出前中后调三个层次。
吃不吃得饱不是关键,更何况这么多道菜,看到一半就已经很撑了啊?
价格贵在体验,没吃过的就别来指指点点,没亲自吃你就没资格说难吃。
有人说这是周瑜打黄盖式餐饮,一个敢拿日式的壳子来套中餐小碗菜,一个觉得这个钱花得物有所值心甘情愿。
但你细品,总觉得这里面有点SM的味道。
中餐日作的商家提供社交价值,客人钱花了时间用了情绪满足了。
饭究竟好不好吃值不值得在这里面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好一个愿打愿挨情比金坚的爱恋。
也不怨这回大伙儿反应那么大,我瞅着这两年消费市场好像越来越离谱。
以前顾客是上帝,现在咱花钱去吃饭还得装孙子,生怕破坏这按人头定价的氛围感。
商家也慢慢咂摸出点门道:
对消费者虐得越狠,买单思考周期越短,下单率就越高,逐渐形成一个SM闭环。
民间样本也不止中餐日作这一家,评分但凡超过4.5,店老板的规矩就是规矩。
饭越好吃店主脾气越怪,吃的动作都不敢稍微慢点。
你要是问我这些店到底高贵在哪?我只能说私房定制就是掏空冤种口袋的代名词。
私房私房,吃的就是一个私人订制尊贵感,但你私密到极致就是离谱了。
等了两三个月终于叫到号,人围着导航转了三圈找不到门。
吃个饭堪比暗号行动,这鬼鬼祟祟的小步伐,警察看了都得请你去喝杯茶。
身边朋友真实经历过,俩人去吃一家日料店,胡同里七拐八拐摸到店,撩开帘进去就能坐六个人。
店主亲自推荐北海道的蟹伊势龙的虾,听着哪一个都挺香,等最后结账就傻了眼。
我问他好吃吗?他说看到四位数账单的那一刻,确实觉得挺好吃的。
毕竟《关于花钱买罪受还要笑着接受这件事》,没有人比我们抖M消费者更懂。
喜茶刚火那会,排几个小时就为喝一杯奶茶大家吵得也挺凶的。
可一转眼喜茶宣布定价全部调整到30以下,其他批量网红餐饮动辄排队几个小时,黄牛加价成百上千好像都成了常态。
上海成了精致消费黑洞,在冷风中为了杯美式苦等5小时,拍照打卡朋友圈小红书一条龙。
网红咖啡店连张桌子都没有,人头攒动蹲在马路牙子上喝,问就是下次还来,喝完连杯套都舍不得扔。
哪怕味道不尽如人意,也不耽误在点评里打上yyds、绝绝子的tag。
餐饮届内卷重点放在了氛围感,装修风格细分到能出几篇C刊,噱头比菜量都大。
内娱造神那套放在消费市场照样好使,从虚火到实红中间还差了套饥饿营销。
有排队的,就慢点出货,制造火爆假象。没排队的,就摇点人排,美名其曰前期营销投资。
更别提那些看似顺理成章的潜规则,实际上全是消费霸王条款。
就拿某奢侈品店配货规则来说,想买到本命包,你得先买了一堆用不太上的丝巾脸盆1:1配货。
按理说咱们都是消费者应该站在一边,可总有那明白人把你按在地上摩擦。
“配货就是品牌筛选客户的门槛”
“买的就是品牌符号,没钱就别消费”
自我攻略进度倒是挺快,可你怎么想怎么觉得离谱。
合着我花钱还得看商家脸色,一边花钱一边道歉。
咱就是说注重顾客感受是件好事,可是你反过来把它搞成一个消费杀猪盘。
“本来可以直接诈骗,但还喂给你两口菜”网友话糙理不糙。
宰人的花招层出不穷,啥都在升级,只有钱包哭穷。
咱也不说什么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最起码,别真把消费者当成atm奴。
作者 / 从不喝奶茶 奇妙
编辑 / 姜 姜
视觉 / 是蓝色的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别当冤大头
花钱买罪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