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转身,夏天翩然而至,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起来。
市井小民离不开一日三餐,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总得有人料理,光顾超市采买果腹之物也便成为经常,一盆清水泡着的鲜蚕豆,孤寂地藏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引起我的注意,与这款美味食材的邂逅,勾起许多儿时的回忆。
蚕豆属于豆科、野豌豆属,别名南豆、胡豆、佛豆、听名字感觉这就是个舶来品。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它还叫罗汉豆、兰花豆、坚豆、大豆等,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据宋《太平御览》记载,蚕豆由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中原地区。最早关于蚕豆的记载是三国时代《广雅》中出现胡豆一词,在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曾有蚕豆的出土。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豆英状如老蚕,故名蚕豆”。
最早知道蚕豆,我们四川老家叫胡豆,是奶奶做四川豆瓣酱时的食材之一。将成熟的蚕豆去皮,晾干,簸箕内铺上厚厚一层稻草,铺上一层擦干水分的鲜南瓜叶,叶上放上蚕豆瓣,再覆盖上一层稻草,上面苫上一层棉被,一周后,经过时间的浸润,找个响晴的好天气,发酵好的豆瓣闪亮登场,与之将提前剁好的二荆条辣椒酱、食盐、姜蒜末搅拌均匀,装缸封坛,一切再次交给时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棒子面窝头、红薯面饼子蘸上奶奶做的豆瓣酱,那便是人间至味,日子也便更有滋有味起来。奶奶的味道,陪我度过了温馨的童年时光。
作为华北油田最后一批随矿子弟,我们举家搬迁来到华北油田总部所在地任丘,除了一些必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外,一坛四川泡菜水、一缸四川豆瓣酱也随之落户任丘。家的味道始终陪伴在我身边,每周带到学校的一玻璃罐辣椒酱,点缀着我的求学生涯,伴我度过还需要粮票、菜票吃饭的高中生活。于是在书本中,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了解到了茴香豆,还知道了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那时涉世未深,“温两碗酒,来一碟茴香豆”最是人间好滋味,心甚向往之。对“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只当个笑话看。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尝遍生活的酸甜苦辣,直到把自己也活成了一个笑话,回头再看孔乙己,终究对他重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曾经穿着许久不洗的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时,是坐着用手慢慢走去的。之后的两年再也没出现过。”鲁迅先生的最后一句话,令人潸然泪下。他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蚕豆可以煮着吃、炸着吃、炒着吃。汪曾祺老先生笔下的蚕豆有众多吃法,记忆最深的是将老蚕豆浸水生芽,再加盐及香料煮熟,就成了一道下酒菜。老蚕豆炒来吃更佳,有“酥蚕豆”和“铁蚕豆”两种。油炸可做“兰花豆”,还有上海老城隍庙的奶油五香豆,苏州的油酥豆板,四川的怪味胡豆,不胜枚举。据所谓的专家说,蚕豆这种食物的功效与作用之一就是健脑益智,对快老年痴呆的我大有裨益,并且常吃蚕豆据说还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缓解高血压、延缓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防癌抗癌、益气健脾等功效,只能姑妄听之、一笑置之。
好吃不懒做的我,将新采买的蚕豆用清水清洗干净,倒入高压锅里,加入适量的水,只放入盐,高压锅上汽后4分钟左右端离火源自然冷却。将嫩茴香茎部切掉,只留羽状叶,切寸断,加入食盐、生抽、白胡椒粉、芝麻油碗中拌匀。将煮熟的盐水蚕豆趁热拌入,一道美味可口自创的“刘氏茴香豆”大功告成。切记不要加醋,否则翠绿欲滴的茴香叶就变成了黄色枯枝状叶片,影响品相。趁热上桌,茴香甘甜,蚕豆软糯,嘴里一抿,就软绵绵散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吃,在氤氲的蒸气里,品尝“刘氏茴香豆”,也算是闲情逸致吧!
生活本就多滋多味,人生亦如是。如今已近知天命之年,我仍旧喜欢读书,闲时也舞文弄墨,因此也读过一点书,也写过一些长长短短反响不一、体裁各异的“豆腐块”,常年案牍劳形,落了个头秃齿摇耳背眼瞎腿瘸,也算是未老先衰吧。但日子总得一天一天过下去,是做铮铮傲骨的“铁蚕豆”,还是做香甜软糯的“酥蚕豆”,抑或是只做奶奶豆瓣酱的配角“豆瓣”,谁的选择更好更对,没有标准答案,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去品尝咂摸。
生活原本就是这样,谨以此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