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龙原创丨小镇煎饼(纪实散文)

旅游 真言贞语 2022-10-11 11:27

原标题:李桂龙原创丨小镇煎饼(纪实散文)

纪实散文

小镇煎饼

文/李桂龙

2022年10月8日,国庆节假后第一个工作日,小镇石磨煎饼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运营。

八组三十二张鏊子,每组四张,有序排列在老创街煎饼生产车间。每组鏊子由一名工人操作,她们都是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娴熟的操作技术的中年女性。她们左手持勺,右手握尺板子,手腕左右轻转,手臂随之跟进,摊在鏊子上的糊子,蛄蛹着,像涨潮的海水,往前涌,涌到鏊子的尽头时,抬起尺板子,将鏊子上剩余的糊子往怀里一收,收进盆里。这个空儿,有那熟透了的煎饼翘起了边,用脚转动承载四盘鏊子的底盘,将那张熟透了的煎饼转至眼前,用戗子一戗,贴着鏊子边走半圈,另一只手随之将煎饼揭下来,放进篾筐里。舀一勺糊子摊在鏊子上,再烙新的一张。

电力代替了人力或畜力,电动机带动着沉重的石磨,吞进淘好的小麦,像反刍的老牛,细嚼慢咽,悠然地运转着,上下两个磨盘之间的缝隙里,流淌出磨好的糊子。

老苗左手握着一把笊篱,一丝不苟地淘洗着小麦;右手仔细地捡出混在小麦里的杂物。老杨在淘洗好的小麦里掺上一定比例的大豆后,倒进石磨上方的储料斗里;储料斗振动着,将小麦喂进石磨料口。根据糊子的稠稀程度,调整着进水量。然后,老杨将稠稀适度的糊子收进水桶里,倒进一组组鏊子前的大盆。

一张张中间焦黄周边乳白的石磨小麦煎饼,松软可口,麦香四溢。连同乡愁,一起咀嚼;勾起回忆,一同吞咽。

据传,煎饼是三国时期的临沂人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常被曹兵追杀。有一次,他们被围在沂河、涑河之间,锅灶尽失,不能造饭。看到将士们饥饿难忍,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面粉为浆,将铜罗置于火上,用木棍将面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山东淄博人)撰有《煎饼赋》一文,摘录如下:“煎饼之制,何代斯兴?溲合料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澎,乃随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杂之以蜀黍,如西山日落返照而霞蒸,夹以脂膏相半之豚胁,浸以肥腻不二之鸡羹。晨一饱而达暮,腹殷然其雷鸣。……借老饕之一啖,亦可以鼓腹而延生。……”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山东孔藩台家制薄饼,薄如蝉翼,大若茶盘,柔嫩绝伦……吃孔方伯薄饼,而天下之薄饼可废。”从袁枚的描写中不难得出,他吃的饼就是山东煎饼。

社区负责人张广涛介绍,为将“学理论,讲故事”活动落到实处,幸福小镇社区根据自身实际,以居民为主体,探索创新了三个突破点,即产业突破、养老突破和文化突破。其中,产业突破的任务目标是:幸福小镇社区共同富裕合作社,主要由能人街、老街、老创街、特色电商街等构成,充分发挥能人帮志愿服务团的作用,调动社区能人,开发传统手工艺和手工制作产品。从车库经济到街区经济,从个体私营、互助合作到股份制,引领居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目前,社区引领居民创业就业,新上煎饼生产线一条,实现“百盘鏊子百人就业”。现已初具40盘鏊子、日产量2400斤煎饼的规模,解决了社区居民40人就业。年底完成100盘鏊子、100人就业、日产量6000斤煎饼的规模。

(2022年10月9日)

【作者简介】李桂龙,又名李秉联,男,1964年生,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人。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微型小说选刊》《青海湖》《诗潮》《散文百家》等。著有诗集《一轮月一片云》、散文集《敲响季节之门》、辞赋集《山花人世集》。系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作家协会主席。荣获山东省第四批齐鲁文化之星称号、临沂市第七届沂蒙文艺奖。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