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堆又叫麻团、麻球,它是用糯米粉加糖、椰蓉、芝麻等,放到锅里用油炸而成。较早之前,煎堆是逢年过节的应节必需品。“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广为流传,表示“美满、旺相”的好意头。
廉江煎堆要数横山镇的最出名,色香味型俱全。在横山镇就有几十间煎堆铺,其中位于横山镇建设路宝哥档口的煎堆,更是俘虏了不少食客的心,前来帮衬的顾客络绎不绝。其横山煎堆深受大家的喜爱,背后的秘诀,除了精湛的手艺外,还有那份对传统手艺的情怀。
小朋友手抓煎堆,啃一口满嘴留香。
小作坊藏着老字号
还未下车,远远就飘来了阵阵芝麻香味,只见店门外的桌子边上围着很多食客,一个个金灿灿的煎堆被包围其中,陈康宝的妻子正在热情地招呼。作坊就在屋子里头,台桌上摆着一盆盆用椰丝、黑芝麻和糖等做成的馅料,陈康宝和其父亲陈琴正在熟练地制作糯米粉皮。
将面团压成饼状
“一斤糯米粉要配上四两白糖,不淡也不腻。”今年60岁的陈琴制作煎堆已经30多年了,他的手艺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趁着腾腾热气,陈琴三两下就和好了面团。
包裹内馅并搓圆
“做煎堆最难的就是收口,这口收得好,炸出来的煎堆圆碌碌”。陈康宝取一小块面团,捏成薄薄的半圆碗形向笔者示范。只见他右手慢慢捏薄,左手的虎口逐渐缩小让面团收口处成一洞,再快速捏紧收口,将煎堆坯攥实,不出几秒一个圆溜溜的煎堆就成型了。“如果你捏得太大力,就会很薄,一定要整个煎堆坯均匀”。面团粘手时,他还用少许糯米粉作手粉,手法娴熟。
不出一小时,一箩箩的煎堆就捏好了,接着滚芝麻。“滚芝麻也是有技巧的,将芝麻泡软,滚芝麻前再洒点水,这样芝麻就沾得满满的了。”
用椰丝、黑芝麻和糖等做馅料
一旁的油锅已然烧开,“嗞”的一声,白胖胖的煎堆放下锅,油花四起。要想做出正宗的横山煎堆,关键要看炸的这道工序。在锅边的陈康宝拿着筷子在油锅里翻动,还不断地用筛子的底部在煎堆上轻压、打圈,边炸边翻动,使其厚薄一致,受热均匀。
沿锅边下煎堆
孩子们围坐惊叹,见证此刻煎堆慢慢膨胀变圆,越“碌”越大,颜色也从白色变成浅黄、深黄、金黄。香醇的花生油慢慢把煎堆浸染至金黄,喷香的气味顺着风弥漫在外头。在热油里不停翻滚的煎堆慢慢膨胀,原本沉在锅底的煎堆慢慢露出了脸,浮在油锅面儿上,煎堆逐渐呈金黄色,散发出诱人的香味。用筛子轻轻捞起,甩一下,放进簸箕里。
新鲜出锅的热煎堆香气四溢
新鲜出锅的横山煎堆黏韧可口,表皮的糯米早已抱紧芝麻,溢满甜香。稍用力咬开,牙齿在煎堆上留下“印记”,甜腻的内馅增加了口感的层次度,软中带韧,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横山煎堆色泽金黄、圆润饱满、皮脆且薄
精湛技艺两代传承
从1984年开始经营卖煎堆,至今30多年,陈琴说顾客多时,经常忙不过来,最多一天卖近5000个煎堆,靠卖煎堆养活一家人的。也许跟大多数的“家族生意”一样,陈康宝对继承父业还是有一丝抗拒的。从小就被父亲叫到作坊里帮忙,上了大学的他学的专业也与煎堆风马牛不相及。刚开始时,有了自己工作的他,并不愿意子承父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康宝对传承手工艺有了新的认识,同地也把父亲作为自己的“偶像”。
煎堆包含了许多美好寓意
陈琴会让家里人监管好每一道工序,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现在,陈琴带着他的儿子一起做煎堆,今年30岁的陈康宝是“宝哥煎堆”的传承人,虽然年纪轻轻,但手艺已经得到了其父亲的真传。陈琴说道,要让这种手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儿子和儿媳如今都在煎堆档帮忙。
现炸现卖,供不应求
现在横山煎堆已成为人们喜爱的美食,也催生出许多专门摆卖煎堆的档口。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地经营横山煎堆的档口,不下三十个。每天销量平时达到上万个,圩日和节假日则是数万个。陈姨特别喜欢吃横山煎堆,“我小的时候就听我爷爷说,横山的煎堆很出名,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精益求精的好品质得到越来越多回头客的青睐,近年来接到很多订单,销量一年比一年好。不少外出务工的除了带点做干粮外,横山煎堆也逐渐成了送礼的首选。吃过横山煎堆的外地游客,个个无不举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顾客络绎不绝
坚守并非代表一成不变,陈琴父子二人也尝试着在工艺方面进行创新,新增了用豆沙莲蓉、糯米鸡作为馅料的煎堆。以前制作煎堆的时候,会出现“走馅”的现象,他后来通过一些小技巧避免了这种情况,外观更漂亮了。
“煎堆碌碌,金银满屋”,人们喜欢横山煎堆香脆可口的味道,喜欢它圆溜溜的外形,金灿灿的颜色。横山煎堆是一种传统美食,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撰文】廖伟英
【摄影】郭龙碧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