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人生态度便蕴藏在这道菜中

旅游 明伦书院 2022-10-24 06:00

原标题:苏东坡的人生态度便蕴藏在这道菜中

有一道菜叫“东坡肉”,是用半肥半瘦的五花肉焖煮而成,色如玛瑙,软而不烂,肥而不腻。苏 东坡的人生态度便蕴藏在这道菜中。

上学的时候,老师们每次讲到苏轼的词,在介绍苏轼生平的时候,总是会指着他的画像说“心宽体胖”。一道普通的猪肉,在他的手中烹制成了人人爱吃的“东坡肉”,由此可见他在饮食上的追求,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吃货”了。

他还有一首《食猪肉》: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除此之外,他还有诸如:《老饕赋》、《丁公默送蝤蛑》、《豆粥》、《羹》等与饮食相关的诗,都可以看出苏东坡对于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古代男子有“君子远庖厨”之说,到了苏轼这里却是不成立的。

为什么说一道简单的东坡肉蕴含着苏轼的人生态度呢?

“东坡肉”闻名于世的地方——黄州,而被贬黄州是他一生思想的转折点。

生活于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

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他认为“欲速则不达”,因此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被迫外调。

宋神宗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以及他之前所做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其逮捕,打入牢中,后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可以说,苏轼的悲催就在于他只是新旧两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古代,作为一个读书人,儒家给予的那一套思想价值便限定了你的出路就只有从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最高的价值追求。而苏轼,在最初也肯定是抱着一定对仕途的追求而踏上官场之路的,但等待他的却是成为无辜的政治牺牲品。

如果是平常的文人此时会怎样呢?

大概会会喝酒,会写诗,感慨一番生不逢时,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等等的抑郁之情。而苏轼呢?他这时在干什么?

亲自下厨,研制美食,闲暇时约上三两好友,散步、赏月、爬山。在这种缓慢而清净的生活中,苏轼得以沉淀下来思考更多更为广阔的东西,关于人生,关于宇宙。

于是有了《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

有了《赤壁赋》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豁达;

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豪迈。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这是苏轼作为一个文人远离政治中心的三年。政治失意,身处逆境,如此种种并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反而让他以一颗更为广阔的心胸接受了佛道思想,接受了老庄的超脱思想。因而表现在他词中的就更多是一种对生活的达观与超凡脱俗。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宠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

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会雨过天青吗?这一路上的雨雨晴晴也正是人生境遇变换莫测的写照。而任凭风吹雨打却从容镇定,正是“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的坦然!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提到了一种人,这种人可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人叫做“古仁人”。

苏轼就是这种人。他在没有任何实质性错误的情况下,一再被贬,半生漂泊,却从未把内心里的怨与恨施加给这个世界。他在密州救灾,在徐州抗洪,在杭州筑堤,在儋州教书,他留给世人的,都是美好。而他自己所承受的,是丧妻,是失子,是报国无门的遗憾,是无人理解的孤独。

但他不完全是“古仁人”,因为“古仁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苏轼当然也有忧愁,但他的不凡之处就在于他有一颗有魔力的心,能让忧愁幻化成诗。别人的苦难仅仅是苦难,而他的苦难里却开出一朵花来。

生活的滋味由自己烹制!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