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有一首童谣是这样唱的:“排排坐,食粉果,猪拉柴,狗透火,猫儿担凳姑婆坐,坐烂个屎忽唔好赖我。”这首童谣中出现了一种小吃——粉果,它一直是广州传统而地道的美食。
粉果是用澄面和生粉做皮,主要原料有猪肉、叉烧、冬菇、笋肉、生虾肉、白糖、酱油、精盐、味精、白酒、胡椒粉、蛙油等做馅。每个粉果个头丰满,外观白净剔透,一口下去汤汁溢出,夹杂着肉的猪肉和叉烧的咸香,外皮晶莹透亮,软糯的口感但并不粘牙,与肉味中和的恰到好处。
粉果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出现。最初的粉果,皮是用大米加冷饭制成的,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广州饮食习俗一书中记载:“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饭其中,乃舂为粉,以猪油润之,鲜明而薄以为外,茶蘼露、竹脂(笋)、肉粒、鹅膏满其中以为内,一名曰粉角。”
现在,粉果的制作已经改为澄面加生粉,在烹饪方法上,又多了煎炸的方式。如果按照传统的烹饪方式,粉果一般是蒸熟的,后来广州酒家新出了一款“脆皮粉果”,在面皮中加入了吉士粉,改用了半煎炸的手法,令粉果在形态和口感上更独特,于是便流行开来。
粉果,在广州地区又叫娥姐粉果,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抗战前,广州西关某官僚府里有一女佣,人们都叫她娥姐。娥姐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还十分聪明伶俐,会制作各种美味点心。 一次,府里来客,主人便叫娥姐做几样美味的点心招待客人。娥姐仔细琢磨后,就把大米饭晒干,磨成粉,用开水和面做成皮,将猪肉、虾、冬菇、竹笋末炒熟做馅,包好后上笼蒸熟。制作好,以粉果为名,端给客人品尝。客人品尝后,都觉得美味可口,十分称赞,于是粉果便在官僚中渐渐传开。
后来,娥姐离开了主人家。这被当时十分有名气的”茶香室”的老板知道了,立即重金聘请娥姐到“茶香室”来制作粉果,并以娥姐粉果为名。为了吸引顾客,老板还专门为娥姐搭了个玻璃棚子,让她坐在棚里制作粉果,现做现卖。结果,茶室的生意越做越好,娥姐粉果也就越来越出名了。各个酒楼茶室见了,也纷纷仿制了起来。就这样,粉果越传越广,成为了羊城美点之一。
经常饮早茶的朋友可能会发现,粉果和另一款“早点之王”虾饺十分相似,其实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
首先,粉果的皮和形状,相比较虾饺来说要略大,而且粉果的形状并不一定要求是半月形的。
再者,二者之间的馅料有不同,相比较以虾为主料的虾饺来说,粉果的馅料更加多样性,会加入虾肉、鲜猪肉、叉烧、笋肉和冬菇等,很多种不同的风味食材。
最后与虾饺还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粉果可以隔水蒸之外,还可以用油半煎炸,为煎粉果。
此外,与粉果有相似之处的还有客家的笋粄,它们无论是外型还有味道,虽有区别,但也同样精彩,笋粄在馅料中加入了笋,不同的是笋粄的皮是由木薯粉制成。
客家笋粄
粉角的制作其实并不难,馅料可多可少,丰俭由人,如果你想动手的话不妨按照以下方法试一试。
材料:猪肉(四两)、红萝卜、 肉(各三两)、冬菇(1/4两)、芫茜(一棵)、澄面(6.5两)、生粉(一两)、栗粉(1.5两)、盐(两茶匙)、清水(九两)、油(三汤匙)
调味料:盐(3/4茶匙)、糖(一茶匙)、生抽(两茶匙)、生粉(半茶匙)、麻油胡椒粉(各少许)
做法步骤:
一、冬菇浸透,与猪肉、红萝卜及 肉一同切粒。芫茜洗净摘叶。
二、烧热镬,下油一汤匙爆炒各粒料,加入调味料拌匀成馅料,候冻。
三、澄面、生粉、栗粉同筛匀,清水及盐煲滚,熄火,倒入粉迅速搅匀,加盖三分钟取出。
四、加油将粉料搓至极匀,再搓成长条,分切小粒,碾成圆形薄片,包入馅料及芫茜一片,涂上油排于碟上,放入蒸笼内隔水蒸十分钟即成。
每一种食物都值得用心对待,我是秋刀鱼,喜欢今天的文章可以帮忙点赞或者分享,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文章底部评论处发表您的观点,关注我了解更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