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十八怪中,人们所熟知的典故,除了鸡蛋拴着卖、竹筒当烟袋,恐怕还有“没有辣子不成菜”。
云南人到菜市场买菜离不开辣子,炒菜离不开辣子,上馆子离不开辣子,就拿我来说,上了年纪,牙齿开始逐渐“下岗”,昔日最爱的糟辣子炒磨肉,也只能少许在嘴巴里尝个味。
可在馆子里,诸如糊辣鱼、甚至十锦凉米线,只要是够辣,依然能吃得有津有味。
老父亲是福建人,1950年云南起义那会随老部队15军(后改为空降军),一同来的云南,按道理讲,应该也不会吃辣子,可事情恰恰相反,每逢外公、外婆和有客人来时,老父亲即便再忙,也要亲自下厨炒几个“私房菜”。
记得那时候每人每月只有一市斤的肉票,一般都要买肥炼油。有一次,老父亲去篆塘,买了大约5公斤的小白鱼,把鱼内脏取出后放到铁锅内炼油,鱼洒上胡椒、辣椒面,然后放在大竹筛子里晾晒成鱼干。
这样每日炒菜可以用鱼油,早晨起来把白鱼干丟在蜂窝煤炉出碴口,上面煮米线或面条,煮熟后边吃米线(面条),边吃又麻、又辣的小鱼干,那滋味连油渣都比不了。
40多年前,我去福建时,老父亲亲手炒了青椒炒牛肉末、干椒炒碎火腿、干椒炒干巴菌,分别装在三个大瓶里,此后,每逢周末去食堂吃饭,我便会取出其中一瓶,慢慢地品味“没有辣椒不成菜”的老父亲手艺。
说实话,我不大会做菜,每逢春节前夕,家里总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过节,每当这时,我都是只能“靠边站”,等着父母亲和妺妹把辣得有滋有味的菜端上桌,一般会有有糊辣鲫壳鱼、辣子鸡、干椒牛干巴、青椒炒肉、红三垛、麻婆豆腐等。
当然,大辣椒伴烧茄子、十锦凉米线、大酥牛肉、大片、大片的干椒炒火腿、糟辣子炒洋芋也是必不可少。
那时候,儿子还在上小学,每天最喜欢吃的就是米线、面条,而且特别喜欢用他爷爷做的辣子鸡、糟辣子炒肉末做“帽子”,故而我每周都会买好肉鸡拿到家里请父亲“加工”一番。
如今,老父亲都已离开我们快两年了,每当我去到饭馆,看到桌子上的十锦凉米线、辣子鸡、糊辣鱼、干椒牛干巴等菜时,都会想起老父亲在厨房时的身影,也似乎对“没有辣椒不成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文:张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