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日料吧!”——江户时代的日本料理

旅游 随礼汇擂茶 2022-04-11 19:31

原标题:“吃日料吧!”——江户时代的日本料理

「吃日料吧!」——这大概是周末与朋友讨论去哪里聚餐时,最常出现的选项之一。新鲜的食材、精美的装盘、优雅而私密的环境,使得日料店成为众多打工人一周繁重工作后,与朋友聚在一起放松闲聊、享受美食的好去处。

每次去日料店都会发现各种创意十足的新菜式,但大家一般还是倾向选择传统料理,比如刺身、寿司、天麸罗、烤河鳗、乌冬面、荞麦面。其实,这些今天所认为的传统日本饮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它们最终成形于非常晚近的江户时代中后期,在这之前,它们有着与如今截然不同的形态。今天就带大家穿越到江户初期,看看那时的日本料理!

欢迎来到江户美食一条街!

寿司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鮓」或「すし」的食摊,指的就是寿司。上前闻一闻,好大一股酸味!这是放坏了吗?

众所周知,寿司讲究的就是新鲜,将三文鱼、金枪鱼等海鲜切成片,不经任何调味处理盖在寿司饭上,口感清爽而鲜美。但这种寿司在江户后期才诞生,而江户初期,你能见到的寿司都是发酵变酸的吃法。

根据 927 年完成的《延喜式》等古代文献的记录,寿司基本原料应该是鱼、米饭和食盐。料理研究家饭田喜代子在《从「驯鮓」到「早鮓」》一文中根据江户时代的各种料理书进行了归纳整理,将「驯鮓」(即发酵寿司)定义为「将用食盐使肉质变硬后的鱼和米饭渍放在一起,经长久置放后,只吃已经有了酸味的鱼的一种食品」。米饭是丢掉不吃的。

江户时代的 17 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现了「生驯」,它是将鱼和放入盐的米饭一起置放在一个容器内,经 4~5 天或是半个月之后食用,主要特点是鱼与米饭一起吃。到了江户时代的 18 世纪后半期,出现了「早驯」,它不再经过一个发酵的过程,用醋来拌和米饭,醋的酸味替代原本通过发酵获得的酸味,这样的尝试渐渐走向了成功。

接着来到写着「指身」的摊位,就是现在的刺身,都读作sashimi。不太习惯生食的人,吃刺身时尽量多沾酱油和芥末解腥腻,江户前期可没有这两样蘸料,但是不用担心,还是有别的解腻代替品的。

江户时代后期的国学家小山田与清撰写的《松屋笔记》中这样记载道:「从鱠中产生了刺身这样一种名目,并由此诞生了一种刺身的制法,大概是起始于足立将军(室町幕府的开创者和统治者)的时代吧。」起初的时候,刺身是鱼片甚或鱼块,调味料有生姜醋,用木鱼花和梅干、炒盐和酒熬制的「煎酒」,用菠菜汁和醋、甜酒、盐等拌合起来的「青醋」等等。请注意,江户时代初期的刺身调味料中,还没有酱油,也未必用山葵泥。18 世纪以后,酱油和山葵泥逐渐取代了生姜醋等,到了 19 世纪,刺身所用的材料、调味料和装盘形式渐渐定型,形成了与今日相近的刺身料理。

荞麦面

如果看到一家店招写着「二八」的摊位,那就是荞麦面摊了。荞麦粉因为没有黏性,所以起初并未做成面条,而是制成团状或饼状的食物煮着吃。进入江户时代之后,人们开始把小麦粉和荞麦粉以二比八的比例拌在一起,成功做出了荞麦面,因此「二八」就成了荞麦面的指称。

(「鬼あざみ清吉」歌川豊国)

有一种说法是在江户初年,一位名叫元珍的朝鲜僧人来到奈良的东大寺,教会了日本人在荞麦粉中掺上小麦粉,使其具有黏性和弹性,于是,荞麦面条诞生了。而在水户的文献中,则记载说是明末的朱舜水向日本人传授了面条的制法。朱舜水东渡日本是在1659 年,在年代上倒是与荞麦面的出现颇为吻合。总之,荞麦面的最后形成,也在江户时代。除了小麦粉之外,还可加入山药等具有黏性的材料。其配比有二八、三七、四六等多种,即小麦粉占二成、三成或四成等,其余则为荞麦粉。制作的方法是将面团反覆揉和之后,用擀面杖擀成平面,再用刀具切成长条状,当时称之为「荞麦切」,也就是荞麦面条,在日语中简称为「荞麦( soba)」。

蒲烧(烤鳗鱼)

江户的美食街里最诱人的香味,一定是从鳗鱼店散发出来的。我们所熟知的做法是剖开剔骨、去头去尾、涂上厚厚的酱汁反复烤制,有效地减轻了土腥味和表皮的黏腻感,色泽鲜亮、肉质肥腴、入口即化。而在江户时期,鳗鱼是给劳动者的实惠食物,做法可就不拘小节多了。鳗鱼不剖,切成大块串上竹签,涂上盐或其他作料生烤,烤好后的形态和香蒲的穗很像,故名「蒲烧」。

距今 1300 年的奈良时代的诗歌集《万叶集》中就出现了河鳗的词语(写作「武奈伎」,发音与今日的「鳗」相同)。不过古时的吃法,和今天大不相同,或制作鱠和刺身生食,或是撒上盐生烤,也有熏制或加水煮的。日本人相信,在夏季最炎热的土用的丑日(土用乃是农历的节气之一,每年四次,立秋前的 18 天为夏之土用)吃了河鳗后,暑气就无法沾身,因此在炎夏之时有食用河鳗来大补元气的习惯,河鳗美味,也可以此来刺激食欲。约在江户时代的元禄年间( 1688~1704),京都出现了河鳗的「蒲烧」(一说起源于大阪),后来又传到了江户。据饮食文化研究家渡边善次郎的研究,将河鳗剖开后去头剔骨、抹上作料汁的蒲烧,则形成于 18 世纪初的正德年间(也有人认为是在 19 世纪初的文化文政年间)。

继续走会发现,这里除了鱼之外,见不到别的肉类的,因为那时日本的肉食禁令还未解禁,我们耳熟能详的炸猪扒、牛丼、烤鸟都还未诞生。而如今的日本国民美食——拉面的传入,则更是一两百年之后的事了。

就像徐静波老师的著作《和食的飨宴》里所说的,「传统的日本饮食」和「今天的日本饮食」,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一种饮食元素,都受当时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多重影响,发展出独特的面貌。在历史中可以探寻独特饮食习惯的源流,饮食亦是解读一个民族文化的密码。这条美食街还只逛了一半,剩下还有甚么惊喜或惊奇,有待读者自己去探索~

和食的飨宴

徐静波 著

香港中和出版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饮食文化的作品,作者对中日文献进行了比较研究,考证和通俗阐释了日本「料理」和「茶酒」的发源、演变、特征以及中西文化输入对其饮食多样性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现身说法。

「料理篇」先对日本饮食史和食文化的特点进行了阐述,接着对「刺身」「寿司」「天妇罗」「酱菜」「面类」「烤肉」等经典或新兴菜式进行具体的分析。「茶酒篇」介绍了日本酒的酿造史和日本社会的酒文化,又对烧酒、清酒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更从中日交流和佛教传播角度还原了日本茶文化的兴起和流传。

根据作者的后记,本书是作者的学术性著作《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的通俗版,适合想对和食有更深一层了解的非专业读者。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