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塘的酥丸

旅游 潇湘原创之家 2022-03-31 23:13

原标题:东塘的酥丸

东塘的酥丸

作者:夏四文

东塘人请客,不上一碗酥丸,谈不上客气。

结婚生娃要请,嫁女回门要请,寿诞过世要请,乔迁搬家要请,过年腊八要请,端午中秋要请,打禾插田要请……客一看热情招待,二看桌上饭菜。六大碗,八大碗,再后来十道,十二道,不管哪碗、几道,第一个上桌的就是酥丸。

酥丸作为头道,可见其份量之重。就像村里搭台唱花鼓戏,第一个登台亮相的硬要点真功夫,唱腔把式,不来点惊艳的是压不住观众的。人家等那么久,望穿秋水般的,至于呆多久,唱多少,耍多少,那无所谓,刚开头嘛。东塘的酥丸啊,几乎是戏台第一个亮相的翻版,只是移到了饭桌上。

客人到齐了,饭就开始了,一碗热腾腾的酥丸就上桌了。六大碗八大碗用的是大碗。大碗是足够大的,不大也没有关系,可以垒高。刚出锅的酥丸放入碗中,放满了在上面再垒,一层层的码,码一层用稻草打一箍,再缩小一点码一层再打一箍,一层层往上码,寓意步步高,实际肚肚饱。一碗酥丸可能要好几斤米,一桌八个人,筷子要搞五六个来回,这给空空的胃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有小孩在场,就会得到最高的奖赏:“来来,这碗给你了”。一点都不浪费,把碗端过去,碗底的白糖要舔得干干的。

当然,一大碗,而且是加箍的一大碗,上桌就见光,那是在过去的年代,在受饥挨饿的年代,在温饱没有解决的年代,在每天长时间体力劳动的年代,在长身体没东西呷的年代,乡贤先祖学会用“坚实厚重”的米团饱肚子、抗饥饿,这是农耕文化下的老百姓的朴素认知,我就经历过那个年代。

东塘酥丸,用料其实很简单:籼米,糯米,菜油。籼米糯米是自己种,当然糯米不常种,或者种植面积非常小,因为糯米产量低,也不能做饭吃,据说是胃难消化。菜油菜籽榨,菜籽也是自己种,村里都有油榨坊。这籼米糯米菜籽不娇贵,东塘的田土可以,外面的田土也可以,不像有的辣椒硬要某港的土,有的螃蟹硬要某湖的水,否则味不好,呷得不香,冇营养。

新产的米是最好的。籼米多,糯米少点,八二开的样子,放在一起,用水浸泡一个晚上,石磨磨成浆。米浆放木盆里,将纱布盖上,把藕煤灰压上吸水。不多久,米浆变米粉。米粉反复搓捻成团,再分成小丸子,就可以开始油酥了。

米到浆,到粉,到小丸子,几乎是体力活,比如推磨就要力气,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真正的考验从油酥丸子开始。刚出榨的菜油当然是最好的,一股清香,可以把全村的人吸引过来。油下锅,加热升温,再把搓好的小丸子放进油锅。听大人们说,做酥丸这活儿真正有点技术含量的就在这里。油温过高,小丸子下去就变成了黑煤炭,哪个还吃?油温过低,吸油太厉害,划不来,几斤菜油搞不得几十个酥丸,哪个不心疼?所以啊,老当一点的,先试锅。

试锅,其实就是请客呷饭的开锣戏。先放几个,少量的,摸索一下。起锅,叫人试吃,味道如何?酥丸的油香就是无声的吆喝声:谁家请客酥丸子啦,开始试锅啦。要真是办个规模大点的红白喜事,帮厨的,烧火的,茶水的,桌椅板凳的,一大堆的人。有亲戚,有邻里,这试锅就要试几锅,所以啊这粉要架几大脚盆的势。

我有时在旁边看,发现其实试锅冇多少作用,试锅只不过是让大伙先饱口福的借口。里手的,听油的响声,或者把手靠近油面试温,全凭经验,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也有籼糯米比例不当的,比如糯米太多,根本成不了型,那就比较麻烦。

酥丸,关键在酥。油酥的,金黄的,色相绝对好看,看了就流口水的那种。关键是外酥里柔,外脆里软,这一酥一脆,一柔一软,把味蕾充分刺激起来。当然,上桌的,做头道的,是要上蒸笼的。酥脆不见,柔糯升级,白糖往上一撒,甜的,柔的,软的,糯的,再拌点打箍的稻草香,这才是一顿可以吃十来个的真实理由。记得小时候听大人们讲谁谁厉害,就是看他一次能吃多少个酥丸,好神奇的样子。年轻时我也算个厉害人,尤其是从田里上来的时候,当然,现在不能比。

能吃是厉害,关键是要有吃。那样的年代里,请客呷饭,把酥丸做头道场合,好呷是个方面,饱肚子应该是最主要的。一个酥丸,用米量估计与一碗饭的相当,而糯米更饱肚,油酥的淀粉也是高热量的食物,所以啊,这酥丸捉田种地的都喜欢呷。农忙时来一碗,消除疲劳;农闲时来一碗,养精蓄锐。现在啊,冇得蛮重的体力活,呷酥丸用来填饱肚子的需求没有了,曾经的头道就成了新的美食产品。

东塘人不是一般的人。当年,没几棵桐树曾经把桐油生意做到全世界,没几亩麻地曾经把苎麻销往各大纺织厂,烟花鞭炮生意曾经成了支柱产业,在吃这事儿上也表现出惊人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之势。看酥丸吧,口味口感口碑还是那么的好,但技术改良技术革新一直没有停止:在粉团里加入煮熟的红薯、土豆,更软滑更甜腻更容易消化;加入花生米小茴香桂皮更营养更可口。更大的技术创新是,不再泡米磨粉,直接煮饭反复揉团做丸子,省时省力,味道也更好。当然,还有更多的花样和口味,一直变成东塘人喜欢的样子。

社会变化翻天覆地。全家人做酥丸忙得不亦乐乎,邻里间吃酥丸开心得合不拢嘴,这样的时代一去不返了。浸点米,磨点粉,做点酥丸,现代人嫌麻烦。于是,有人就专门做酥丸了。他们专业化,规模化,集中化,你要吃就买点,随到随买,随买随吃,日产日销,新鲜保质。吃得开心,也吃得放心。

现在请客啊,第一道也还是酥丸。只是大碗变成了碟,也不打箍了,一碟就那么十来二十个,每人就一两个的样子,因为吃得太多不好,后面还有更好的菜,更重要的是,现在都不饿肚子了。

东塘人也低调,不太张扬。这酥丸吃得多的是东塘人,知道得多的也是东塘人,除非他是从东塘走出去的人。一个东塘人绝不会跟外面的人说,东塘酥丸好呷哟,你呷不?但他心里一直念叨着,东塘酥丸真好呷呢,明天再去买点回。

信息社会,交流快捷,东塘酥丸,也没有申请一个什么专利商标,这技术易学易懂,周围的也不少,但东塘的应该最地道。我想,东塘做酥丸的老板,要想办法让更多的来吃东塘酥丸,让酥丸走出东塘,老祖宗有一个朴素的道理:鸡蛋不能放在饭碗底下吃了。

这东塘啊,非长沙东塘,是湘阴、汨罗、屈原交界之地——东塘镇,曾经的石六东三白的C位。

东塘酥丸,外脆里糯,好东西。

作者简介

夏四文,中师毕业,初中教师。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