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泰式柠檬茶
凭借“绿油油”的颜值成为新一代网红
也正因为它 如此浓绿
不由得让人好奇
这种饮料到底是用什么做的?
就在去年,一批“泰式柠檬茶”被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曝光,就因其绿色大有猫腻, 违规添加了人工色素日落黄等成分,长期食用有损健康。
3·15前夕,记者收到消费者爆料,对广州本地网红茶饮店调查发现,也存在类似情况,而且问题远不止“违规添加”这么简单。
泰式柠檬茶有多火?
在广州天河区、越秀区、荔湾区走访了三十多家茶饮店发现,一半以上都在销售柠檬茶、泰式茶的单品。
来自红餐品牌研究院数据表明,水果茶产品已替代奶茶,成为当下茶饮店的主要品类,在对1000家新式茶饮品牌问卷中,水果茶产品的占比达到约40%,明显高于奶茶31.6%的比例。
一位茶饮店老板表示,水果茶品类中,柠檬茶热度明显高涨,而具有鲜明颜色的 “泰绿”(泰国绿茶),正好又丰富了柠檬茶的视觉和风味,一杯“绿水”顿时在网上迅速火起来,成为年轻人微信朋友圈的“新宠”。
但正是泰式柠檬茶如此特别的颜色,引起了一些消费者的警惕,及监管部门的注意。
去年,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对“泰式茶饮”等网红饮品进行专项抽检时发现, 20批次样品中有15批次超范围添加食品添加剂日落黄,检测不合格的15家茶饮单位被立案调查。
同样在去年,广州市场监管局在对243批次“网红饮品”抽样时,也发现 4批次产品添加了“日落黄”。
据了解,因茶饮店多是现场人工制作,日落黄等人工色素的用量不能严格把控,为避免引发健康风险, 故不允许添加。
日落黄超标最高的一杯
月销超5000份
根据消费者爆料,选取了广州天河区、荔湾区芳村的5家茶饮店,于315前夕展开深入暗访,并购买了 4杯泰绿柠檬茶、1杯泰红奶茶,进行“日落黄”成分检测。
对此次暗访购买的5杯茶饮,公证人员进行取样、封存并送检。
结果显示
5杯当中有3杯检测出“日落黄”成分,其中泰红奶茶的“日落黄”含量最高,为51mg/kg,它来自广州天河区体育西横街的一家茶饮店。
从外卖平台看到, 这家店的泰红奶茶系列为热销款,外卖月售量高达近5000杯。
而在暗访中编号为“芳村3店”的,店员透露,泰式柠檬茶的颜色之所以这绿,全是原料中的“泰国绿茶”泡出来的,不用添加其他成分。被询问到泰国绿茶中是否添加色素等成分?店员表示不置可否。不过随后的送检结果揭开了谜底。在这家芳村3店购买的一杯泰绿柠檬茶,日落黄含量为35.798mg/kg。
此次送检的5杯茶饮中,有3杯违规添加。(点击图片可放大看得更清晰↑)
没有招牌的柠檬茶店
一杯成本4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暗访中, 部分店员直言不讳自家是“山寨品牌店”,在外卖平台上也看,消费者吐槽这几家店口味有异、疑似假冒品牌。
其中暗访编号为芳村3店的,外卖平台上店名为 “邻里手打柠檬茶”,但根据显示的地址,找到的却是一家甜品店。 看到店员正在制作柠檬茶,才确认没走错。
店员解释,之所以没挂上柠檬茶店招牌,因为这是一家山寨品牌店,为免纠纷,不挂牌。 “2020年、2021年开始,泰式柠檬茶火起来,老板找人花3800元买到真鄰里(现在改名:LINLEE)的泰式柠檬茶配方”,然后通过某宝、某多多电商平台等渠道,购置原料、设备、包装材料,开始在外卖平台开卖茶饮。“从带logo的杯子,到周边产品等,在网上都可以很容易找到全套。”
店员透露, 本店一杯泰绿茶,茶加包装材料等成本共计4元,外卖售价为八九元,而正牌品牌的同款柠檬茶售价为18元。店员强调,原料配方不能和正牌一样,否则亏死,用的是口味接近的更便宜的原料,“我们卖得便宜才能竞争过其他店,吸引人来喝。”
对此,已于2021年6月2日改为英文名LINLEE的企业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 正是饱受山寨店的困扰,我们已更名为英文名LINLEE,不再使用“鄰里”这一旧名,公司委托律师对品牌进行全面保护,现在已有约50起侵权在诉讼中。
山寨成新茶饮行业
五大典型问题之一
实际上,饱受山寨困扰的不止LINLEE这一家。
山寨与正牌店柠檬茶,有多少消费者能分得清?
上个月,央视财经就报道了“网红奶茶始祖鹿角巷花1个亿打假7000家山寨店”的新闻,受到多方关注。
数据报告NCBD(餐宝典)的《2020—2021中式新茶饮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 新茶饮行业的五大典型问题之一,就是假店(山寨)横行。
茶饮第一品牌“喜茶”,创立初期叫“皇茶”,但因为当时“皇茶”的商标迟迟注册不下来,市场中涌出大量山寨店。最后,创始人聂云宸不得已,花70万元高价购买了“喜茶”商标,将“皇茶”更名为“喜茶”。
去年,上海市普陀区市场监管局通过摸排,发现市内有21家奶茶店在外卖平台销售假冒“COCO都可”奶茶,在店招和奶茶杯上突出使用“COCO”字样等行为。
可以说, 只要是叫得上名字的茶饮品牌,都遭遇过“李鬼”。
为赚快钱的山寨店,食品问题尤其突出。
广东法丞汇俊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胡桂芬律师表示:柠檬茶添加日落黄,显然违反了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消费者健康如果因此受到损害,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索赔,还可以拨打12315进行举报。
信息来源:南方+客户端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