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面食之乡,面食种类繁多,其中以山西大同的刀削面最为有名,可谓“面食之王”,它有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于消化等特点。大同刀削面是山西省著名的传统小吃,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地道的还可以加丸子、卤鸡蛋、卤豆腐、卤豆干等等。刀削面之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山西刀削面是山西的特色传统面食之一,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它同武汉热干面、北京炸酱面、河南烩面、四川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的刀削面,可称“面食王中王”。
关于刀削面,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将各家户的金属都没收,并规定10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 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三晋大地。后来,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刀削面,流传至今。
古时刀削面技巧最难,亦为精彩。削面师傅头覆白巾,上置面团,双刀飞舞,薄面片如雪花般飞向开水锅中,削面者还口中吟唱词,让观者在悠悠的民歌中陶醉,在滚滚的汤锅旁,诱惑你非尝一碗不可。技高者还边削边舞边唱,这种神技自然得几十年才能练成,不过现在一些地方也能看到有这样本事的师傅。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刀削面从和面到削面不需要人为操作 。虽然有机器但从和面开始就离不开人,不停地添面添水,和面之后还要压片,层层工序。炒好的刀削面,面叶雪白雪白的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一股暖流从心里蒸发出来。冬天喜欢吃辣的人还可以浇勺红红的辣油,热腾腾的,辣辣的,暖和极了。美味令人回味无穷!
明代程敏政在《傅家面食行》诗中有句云:“美如甘酥色莹雪,一匙入口心神融”,对山西面食大加赞赏。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山西面食整合了诸多地区的面食特点,形成了今天的面食文化。晋代束皙的《饼赋》中是这样形容那“汤饼”即今日之面条的形、色、香的:“柔如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垂涎于下风,童仆空噍而斜眄,擎器者唇,立侍者干咽。”有人这样描述“刀拨面”的操作和神态:“拥出堆雪,卷玉脂长条,轻扑粉,叠数遭,刀横掘刀,躬虚腰,一声令下,地动山腰,刀声咚咚千浪翻,手影闪闪白帘飘。”如今大同刀削面的市场已经逐渐成熟,味道各有特长,规模大小不一。现在,在市区的每一条繁华的街巷,都有削面专营店。早、中、晚三餐,人们为了那份快捷,为了一种生活习惯,总也离不开刀削面。大同刀削面物美价廉,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独特的大同风格,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大同,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一些本地游子,在回到家乡之后,都要先赶去削面店,去吃一碗刀削面,来解日夜思念之情。小伙伴们,大同刀削面,你吃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