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食俗
摊黄儿
清明时节,城里小巷街口都有熟悉的地方小吃——摊黄儿。“摊黄儿”因其米糊摊制成薄饼折叠后为金黄色的色泽而得名。半月形金黄色的“黄儿”不时吸引着往来的市民百姓驻足购买。小米糊烤制后香甜的米味飘溢在空气中,串起人们诸多熟悉的传统习俗生活记忆。
“摊黄儿”的制作工具十分的特别。烤制米糊的铁板,我们称其为“鏊子”,但这又与一般烤饼的“鏊子”不一样,它是中间凸起的圆形特制“鏊子”。“鏊子”周边为隆起的圆形楞圈儿状,中间平面中又有圆形坑,坑面中间凸起。米糊食材在中间凸起的坑面摊均匀,铁“鏊子”经其底面温火持续不断加热后将米糊烤制成周边厚,中间薄的圆饼。圆饼折叠成“半月”形状后就露出其黄灿灿的色泽,香味也肆意在“鏊子”摊边弥散开来……。
第1步
第2步
第3步
第4步
第5步
制作“摊黄儿”的米糊原料为小米面、玉米面、糜米面、高粱面等,大多人家是小米面、玉米面掺以少许白面的混合面粉。售卖“摊黄儿”的摊主事先取面粉适量加水、盐、糖,配碱面及其他佐料调为糊状后将其放置一段时间进行发酵。还有的摊主不制作发酵米糊,将米糊原料加各类佐料调成糊状就准备好了。发酵好的“摊黄儿”吃起来松软,不发酵的吃的筋道。铁“鏊子”升温后,摊主先将中间凸起的鏊面涂好食用油,然后再用勺子舀取米糊均匀地倾入鏊子中烙烤,这样就有了大家熟悉的“摊黄儿”了。摊制“摊黄儿”要会控制铁“鏊子”底面的火候,每一张焦而不糊、色香俱佳的“摊黄儿”都是摊主吸引往来路人的生意招牌。
清明节也是寒食节。按照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一家人祭祖后家里不生火做饭,食用事先做好的“摊黄儿”。还有一说是这一天按禁火要求来纪念三晋历史名人介子推。小米是黄土高原盛产的农作物,也是自古以来当地人的主粮,古人也用小米食材制作的食物来祭祀介子推这位好人。
关于“摊黄儿”,还有一句俗语:“四月八,不吃摊黄儿不得发,吃了摊黄儿立马发”,就是说老百姓把自己一年的愿景和向往也搭载到了“摊黄儿”这个食俗中来。“摊黄儿”香、甜、软,别有风味,制作相对简单,传承这一食俗文化,使得外来人、乡里人、城里人结下了扯不开的食缘、亲缘、情缘。
来源:吕梁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