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信奉的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在不断提高,大鱼大肉不再是奢侈。
对于如今身边到处都是饭店、餐馆的我们来说,可能很难想象,在70年代,“下馆子”称得上是一件奢侈的事。
(图源网络,侵删)
那个大家普遍囊中羞涩的时代,“下馆子”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家都格外珍惜。
也就是当时没有朋友圈,不然但凡下一次馆子,必定是要在朋友圈好好炫耀一番的。
(图源网络,侵删)
70年代的国营饭店
说到70年代的饭店,那肯定绕不开国营饭店。
国营饭店是由国家、或省市商业部门出资,开办的饭店,它的归属权为国家所有。
(图源网络,侵删)
那时候能在国营饭店里工作可是一件人人都羡慕的肥差,当然,没点手艺的,也做不了国营饭店的厨师。
(截图源自:纪录片《70年代的中国餐馆》)
国营饭店的生意是好到没话说得,所以每天的后厨异常繁忙。
当时的那种老式案板是用大树直接切开打磨之后就能够用的,即便是剁骨头一点问题也没有,旁边从洗菜到切菜和炒菜分工明白。
(图源:老酒收藏之家)
(图源网络,侵删)
下一次馆子要花多少钱?
和现在不同,70年代要想下馆子,除了钱,粮票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时2毛钱可以买到18个鲜肉水饺,4毛钱可以吃到一份油肉,牛肉贵一点5毛钱,白酒1块5一瓶酒。
(图源网络,侵删)
而且那个年代的饭店,菜品都是实打实的,不会缺斤少两,也没有添加剂。肉菜真的全是肉,但凡肉里掺了菜那一律是算素菜标价的。
(图源网络,侵删)
当时人朴实,觉得肉里加了菜那就不能按肉菜价格收费。所以肚里缺油水,兜里缺票子的人,一般都会点上一盘串荤,解馋又划算。
10块钱,就能在70年代吃得非常豪华。
(图源网络,侵删)
但是不能拿我们现在的消费眼光来看,要知道10块钱是当时人民币的最大面额。
70年代,农民的年收入只有100块左右,正式工人每个月到手的薪资差不多在25-40块之间,学徒工则少一些,大概18块左右。
一个月50块钱能养活一家6口人。
(图源网络,侵删)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要拿出10块钱去饭店吃顿饭,是一件非常非常奢侈的事,去得起的非富即贵。
普通老百姓一年都去不了一次国营饭店,只有逢年过节或者遇到他人请客才有机会“下馆子”沾点光,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
(图源网络,侵删)
具有年代特色的服务态度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特色,70年代国营饭店的服务态度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特色产物”。
那个时候,国营饭店从来都是供不应求的,像买馒头那种顶饱吃食的窗口,那更是人挤人。进饭店第一件事,肯定是看谁先勾住凳子脚占到座。
(图源网络,侵删)
当时,能够在国营饭店工作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那时候国营饭店的里职业和今天饭店里的职业不可同日而语。
饭店基本都是国有单位,所以在里面工作的员工都是“有公职”的人,就差不多等于我们如今的公务员。
(图源网络,侵删)
这就造成了一种局面,70年代你去下馆子,就算你是花钱的人,也享受不到所谓的“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态度。
菜好了,服务员就负责通知你一声,还得自己去端回座位。
(图源网络,侵删)
甚至,人多的时候你催下菜,可能还会被服务员训斥。
据说,八十年代政府部门甚至在国营饭店里贴出“不许打骂顾客”的警示牌,可想而知,当时国营饭店的地位之高。
(图源网络,侵删)
随着改革开放,火红了20年的国营饭店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也成为了70年代一段特别的“下馆子”记忆留在人们心中。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