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菇、慈姑、慈菇、茨菰......啊,太“南”了!
天气一冷,堪称最不可“姑”负的土特产又要上市了——它就是慈姑。逢年过节,每遇喜事,慈姑是很多广东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传统食物。
事实上,慈姑这种只产于南方水土的蔬菜,不但在旧时属于“特产级”的岭南农产,就算到了现在,她依然属于小众食物。即便如此,茨菇依然被广东人“安排”得贴贴服服,比如传统粤菜——慈姑焖烧肉,还有今天要说的慈姑炒腊味,也是慈姑菜式里不可不试的做法之一。
腊味搭配慈姑,不妨试试
对北方人来说,慈姑是种相对陌生的食物。著名吃货汪曾祺先生写过,北京的菜市场上偶尔有慈姑(茨菰)出售,他买的时候总有人问他“这是什么”,他往往答曰“慈姑”,而如果对方追问“慈姑是什么”,汪先生就认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了。事实上,茨菰这种只产于南方水土的蔬菜,不但在旧时属于“特产级”的岭南农产,就算搁到今天来说,她依然属于小众食物。
在这里,“姑”字是母亲的意思,有人想当然给它加个草字头,显然是不对的。而同为谐音的写法是“茨菰”,其实“茨”和“菰”都是一类水草,生境分布都和慈姑相似,但合在一起就只是错别字而已。因此,根据官方的说法,她的大名就是不像是植物的“慈姑”。
慈姑的食用部位是她的球茎,大小如乒乓球,状如椭圆的小球上长了一根长芽,其成分无甚特别,主要是淀粉,在古代是一种秋冬时的替代性粮食作物。而现时慈姑多出现于年节时期的餐桌上,主要是因为她的外形名字有“多字多福”的寓意。慈姑肉质白且较松,淀粉含量丰富,营养价值高,而且无苦涩味,烹调形式多样,最常见做法是焖、也有清炒。
以传统粤菜为例,慈姑比较普遍的一种做法是与烧肉、或五花腩同焖,名为慈姑焖烧肉、慈姑焖五花腩等。除了这种与肥肉的搭配之外,广东人尤其是粤北、粤西一带的人们,更偏爱用风干的腊肠、腊肉,甚至腊鱼来炒慈姑。一般来说,我们称这种做法为慈姑炒腊味。
腊味一角多用,使慈姑更具色香味
慈姑炒腊味这道菜,在江门著名慈姑产地大鳌镇一带最为受欢迎。它与慈姑焖烧肉、慈姑糖水合称大鳌镇三大慈姑名菜,被当地人誉为慈姑菜中最经典的菜式,甚至“艳压”公认的慈姑搭配典范“慈姑焖烧肉”,成为慈姑名菜之首,其个中原因,当地人普遍认为是更方便、更好吃。
江门餐饮行家、资深老厨周洁波表示,慈姑炒腊味在烹饪原理上,和慈姑焖烧肉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上的不同。而就是这其中的差别,让江门人特别喜欢慈姑炒腊味。首先来说,慈姑这一种蔬菜,众所周知是一种俗称为“瘦物”的食材,其意思就是它自身是淀粉质较多的植物,但同时油脂含量也低,所以显得特别“瘦”,在烹饪时需要加入大量的动物油脂来“煨”。
与此相似的,还有莲藕、粉葛等,而慈姑更是当中最为明显的,这是因为它不仅“瘦”,而且还有一股臭青味、苦涩味。因此在烹饪之时,用猪油、或者是浓糖来煨煮,几乎是慈姑菜式里必备的元素。无论是用烧肉还是腊味来煮慈姑,其本质上相似的一点,就是以猪油来煨慈姑,让慈姑的口感变得丰富而立体。
但周洁波说,用腊味来炒慈姑最不同于烧肉的一点就是,腊味原来还具有去苦涩味,同时还有为慈姑上色,加糖加盐调味这三个特殊功效。根据周洁波介绍,烹饪慈姑前,要处理的步骤其实相当繁复,比较传统的做法是不计成本地反复煮泡至没有苦涩味,通常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在做慈姑焖烧肉前,泡煮两至三遍是必不可少的。但用腊味来炒,慈姑至多泡煮一遍甚至不泡煮即可,这是因为腊味尤其是风干的腊肉、腊鸭里,含有大量盐分,可以随着腊味的油脂渗透进慈姑内,然后分解这些苦涩味,达到减少工序的麻烦。
与此同时,腊味中的腊肠、腊肉多有老抽,易于慈姑上色;而其中的糖盐,可以成为直接调味的原材料。因此,腊味配慈姑,减少了慈姑烹调时的难度,同时也是让这道菜的色香味更为丰富,无愧是慈姑菜里又方便、又好吃的做法了。
慈姑炒腊味
材料:慈菇500克,腊味250克,生抽、八角、蒜头等适量。做法:1、先把腊味和切好的蒜粒放入炒锅里,煸炒出香味;2、然后放入慈姑,倒入适量的水、生抽、2个八角、一小匙糖煮沸;3、用中小火烧熟慈姑,烧至慈姑熟软收完汁后,咸香可口的腊味慈姑就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