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看过一个日本学者村松梢风评价中国菜肴,他是这么说的:
“对他们来说,吃饭是一件又开心又光彩的事,非得要让别人看看。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长期以来中国的大多数民众是如何与饥饿搏斗过来的”。
说实话,看到这番话,我的心情真是五味杂陈。你不能不承认,所谓旁观者清,中国人吃饭就是这种态度:如同对待生活信仰一样,充满非凡的热情与虔诚。
民以食为天,平民百姓以粮食为天,吃饭是比天还要大的事。历来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是最紧要的问题,也是安定人心的最重要工作。什么是幸福?在吃饭的时候,将所有东西准备妥当,摆上餐桌,不一定非得是大鱼大肉,青菜豆腐米饭面条也很好,然后打开自己最爱看的电视,这就是幸福,令人安心的满满的幸福。在一个个日子里醒来、吃饭、出门、工作、疲惫,循环往复。一块糕点,一口饭菜,一碗热汤,用温柔无比的芬芳轻盈地踩过舌尖,辛苦奔波的生活,就突然跟美好沾上了边儿,爱意就这样在胸口迸发,整个人就踏实安稳了。那些好好做饭、吃饭的人,是可以从脸上看出来的,他们脸上有着温暖的气息。
中国人如此爱吃,打开朋友圈qq空间,一半以上都在花式po食物,基本上所有人都晒过食物。在陕西作家们笔下,秦地男人吃饭总是满口红油,一脸大汗。秦地女子做饭个个倾其全力,大汗淋漓。这生动的描写,这动人的画卷,都是出自一个“吃”字。何以这般轰轰烈烈,何以这般惊心动魄?放眼全国,也是如此。《舌尖上的中国》拍了一季又一季,还有《风味人间》、《人生一串》、《早餐中国》、《城市的味道》等等其他类似的美食类纪录片,每推出一部都是爆款。
这些踏遍大江南北完成的极具“烟火气”的纪录片,走心的文案,走胃的画面,能空腹看超过10分钟的都是人间豪杰。为什么有这么多成功的现象级美食纪录片?因为这就是国人的心头好呀!不说美食专题片,国产家庭伦理剧中也经常是隔五分钟就吃饭的频繁镜头。中国人好吃,餐餐都不马虎,南方人的餐桌上必定有盆汤,北方人的餐桌上得是浓油赤酱的小炒。即使是普通人家餐桌上也得摆至少四五个盘子,且边吃边聊。从国际新闻侃到肉价菜价,从家庭重要决议聊到孩子的奶粉尿片,中国人的“餐桌会议”从来都是这样热辣新鲜,国产家庭伦理剧的各种狗血冲突、高潮迭起,常常要在餐桌上完成。
中国人最丰盛的一顿饭,就是大年三十除夕夜。春节,是一个农业文明的产物,在旧时,农闲了,才有大把的时间为过年作种种细致的准备。远行的游子翻山越岭,历尽艰辛,踏上风雪、拥堵、黄牛票价的返乡之路,心心念念的,常常是一桌团圆的宴席。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在记忆中最深的,就是一张油腻的大桌子,才擦干净,又摆上一盘盘菜,杯盘狼藉,觥筹交错。做饭的人,吃饭的人,都是那么兴冲冲的,几乎是不正常的兴奋与盎然,像是努着劲儿地对生活的一种示威和负气:要齐心戮力把日子过得好,过得幸福,过得体面。大年三十晚上永远是最热闹的,是丰足的,这年过得这么热闹、这么丰足,不像是过给自己的,像是过给生活看的。
想起2009年有一个流行梗,一名网友在魔兽世界贴吧发表的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竟然获得了八百多万点击,三十多万跟帖。还有不少网民借题发挥,衍生出各类二次创作、恶搞图片,各地都出现了此标语。“贾君鹏现象”入选《新周刊》“新世纪十年十事”。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何以这么火?因为有人夜以继日的刷帖,这是能够看出来的。帖子发在魔兽世界贴吧内,可能与魔兽世界有关。但是,还因为这句话是如此的具有当下性、即时性和现场感。吃饭是一件多么必要的事情,有人叫你回家吃饭证明还有人管着你、照料着你。它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极具生活化的语言,它还蕴含着极大的感染力和故事性。它的朗朗上口,勾起了每个人极其普遍的童年记忆。不少网友均认为这是“中文网络”的奇迹,这个句子能在互联网无限复制和繁殖,在于这是一种植根于中国人心理原型的普遍情绪。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原型”(archetype)概念时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最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国人吃饱吃好而且吃到要减肥,其实也就是这几十年的光景而已,几千年来相对物质极度匮乏的历史和饥饿文化造成的骨子里的东西,不是几十年能清洗干净的。
饥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村上春树曾经在一篇短篇小说里非常文艺的形容过。他把饥饿描绘成一幅画:“乘一叶小舟,漂浮在湖面上。朝下一看,可以窥见水中火山的倒影。”我觉得他饿得不狠,是不是日本人食量就不大?饥饿本身没有诗意,没有尊严,饥饿类似于疼痛。在长久持续的饥饿中,胃液烧灼,胃壁摩擦,会感到真真切切的疼痛。节食之所以很难,是因为这是在与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欲望对抗。对抗的结果往往是焦虑,沮丧,崩溃和疯狂,是深深的空洞、空虚与无力。
去看看根据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冯小刚执导的电影《1942》,就能领略到,打回到原始状态的饥饿的“赤裸生命”,那种无可奈何的挣扎求生和最终的死亡。赤地千里,流民拖儿带女,在严酷的战争中,在漫长而似乎永无尽头的大逃荒中,他们不得不面临着一种被弃置的绝望。最终这绝望来自饥饿的绝对性。这部电影把饥饿变成了一个最重要的主角,它吞噬一切,动摇人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把人变成无法名状的生命。在观影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一种惶恐,不敢看那些惨痛,但又不得不正视,因为1942年河南大饥荒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这些普通的中国人的命运和我们息息相关、血肉相连,他们其实是我们共同的先辈,他们的痛苦和我们无法脱离。这部电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史诗,却是搅动我们灵魂的真实的生命的体验。
中国人的世俗欲望之强盛,也许在于这种作为历史积淀的饥饿感的挥之不去。饥饿已不仅是属于肚肠的了,饥饿是一种生活状态,是全身心的饥饿,对资源,对生活,对所有一切。一有风吹草动就囤菜囤粮甚至抢购食盐的行为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别看有些人老成持重、云淡风轻的,他们只是害怕自己的欲望会被人洞悉,于是他们深深地隐藏自己的欲望,而一旦有了某个出口,就会不可遏制,其狂热程度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这就是弹簧的原理。饱受灾荒战乱之苦的中国人从祖先那里遗传了饥饿恐惧、生存恐惧,这是他们生活中匮乏的部分,或者说心理上匮乏的部分,你无法说服一个饥饿的人放下手中的饭碗,或者不要吃着碗里的占着锅里的。没有办法,这种恐惧太沉重了,拖着长长的历史的暗影。即使在看似物质丰足的年代,国人依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安全感。
我们都要好好吃饭,好好活着。可是,人终究不是只靠吃饭而活着,精神单薄的人注定生活平乏。你说,在大地上活这一辈子,光是完成了川流不息的一日三餐,我们怎么证明,自己曾经活在这个世上?可以说,近几十年的社会建设,已让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中国社会的这种整体的匮乏已经终结,然而,比饥饿的身体更为隐蔽的,万千饥饿的灵魂,还躲在暗处,惶恐着,慌张着,不言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