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糖食,实在是一种奖励,冰激凌、糕点、巧克力……不管什么时候来一口,感觉整个世界都明媚了;
更不用说,炎热的闷夏里,除了空调,西瓜,一杯冰凉甜蜜的“快乐水”自然是解暑佳品。
一口闷下去,吨吨吨,别提有多爽!
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对甜却越来越抗拒了。
在某瓣app里的“今天我也坚持住了没喝含糖饮料”“无添加糖食品研究所”等小组里,有4万多人正在相互监督打卡,如此兴师动众只为了一件事——戒糖。
平时喝饮料吃零食,三分糖、不另外加糖、零卡代糖……也成为大部分顾客的选择。
这一现象背后,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懂得过多食用糖对身体的坏处:变胖、高血糖、心脏病……所以在关于吃的选择上格外注意。
因此,各种无糖饮料、食品应运而生,无糖主义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大家都觉得这些无糖的饮料、食物不含糖,可以放心地食用。
那么,这些号称无糖的东西,真的像宣传的这样健康吗?无糖主义的观念到底正不正确?今天就来一起看看吧。
一、
人类戒糖简史
人类对糖的喜爱,是基因里带着的,因为我们在进化中形成了消耗糖类物质转化为能量的机制。
例如食物消化吸收后,会变为血液中的葡萄糖(即血糖)给人体供能,它让我们获取能量、贮存脂肪,得以生存。
中国,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制糖国家之一,《诗经·大雅·绵》里说:“堇茶如饴”,这个饴字,就是指饴糖。
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糖,在以前还是一种比黄金还贵重的奢侈品。
两千多年前,印度人把甘蔗熬煮后制出蔗糖,结束了人类只能通过蜂蜜和水果获取糖分的历史,此后这种糖被推销到了欧洲。
但当时由于制糖技术不成熟,蔗糖产量极低,只有一小撮人才有资格和足够的财富购买,据说十六世纪的英格兰贵族以烂牙为荣,而对于没有足够的金钱日日吃糖的普通人,他们只能通过把牙齿涂黑来“赶时髦”。
到了近代,这些甜甜的东西,更是不少人都喜欢吃的零食。
在闲暇的时候吃点甜食,不但可以使自己的心情愉悦,还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甚至是看剧、看电影必备的食物。
浪漫的节日里,含糖的巧克力也是情侣们相互表达甜蜜爱意的礼物,祝福自己的爱情像糖一样令人愉悦、甜蜜。
但近几年来,糖却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
全球权威科研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论文叫《糖的毒性真相》,研究者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糖的危害与烟酒相当。
摄入过多糖,还造成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和肝病等疾病在全球高发,每年间接导致全球约3500万人死亡。
英国营养学家John Yudkin就指出:甜食会让人患上代谢综合症。
并且他指出关于糖危害的因果关系:摄入糖分—引发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发胖—患上糖尿病——早早送命。
还有墨西哥,该国因高糖饮料导致的慢性疾病死亡率,位居世界第一。在这个毒品泛滥的国家,汽水致死的人比可卡因杀死的人还多出一倍。
国际顶级医学期刊《Circulation》发布的一项针对11.8万美国人的34年随访研究显示,饮用含糖饮料越多,早死的风险就越大。
数据显示:每月饮用1至4次含糖饮料的人,早死风险增加1%;每天饮用2次以上,其早死风险比不饮用含糖饮料的人高出21%。
而每天饮用2次以上含糖饮料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上升31%。
于是,一场戒糖的战争就这样开打。
为了控制糖的摄入量,饮料巨头们想到了代糖,第一款无糖汽水Tab,是由可口可乐公司研发的,随后百事等食品公司也纷纷跟进,推出了含有代糖、无糖的可乐。
国家层面,为了降低国民糖饮料的摄入量,遏制肥胖和健康问题,美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像对待烟草一样开始征收“汽水税”。
在中国,虽然并没有相关法律,但在各路明星和商家的宣传、追捧下,无糖主义也日渐流行,深入人心。
有美容教主之称的女明星大S坦言,自己十年不吃糖,糖是阻止女生变美的最大凶手!
2021年淘系饮料销量前十的产品,7个关键词是“低糖/无糖”。抖音的代糖类商品中,“0蔗糖”、“0糖”、“零卡糖”的搜索结果和销量是最大的。
对糖的喜欢,人们曾经的甜蜜爱意,如今看来似乎已经走到了破裂边缘。
二、
无糖主义的真相!
“无糖”这两个字,似乎已经成为新消费群体的标签。
它同“微信步数”“体脂含量”一样,已然深入人心,并都被美化地冠以“健康”二字。
可事实上,想要彻底的与糖说分手,几乎不可能。
从化学角度看,糖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有很多种类型,比如单糖、双糖、多糖等等,再仔细的分,起码有成千上百种。
例如大多数人都知道的葡萄糖,它是一种单糖,进入体内可直接被小肠吸收,也是供能最快的,所以医院输液时的主要成分就是葡萄糖;
我们平时吃的米饭、面食、蔬菜,里面含有淀粉、纤维素,它们属于多糖的一种。
在生活领域,糖也是无处不在,糖作为食品中重要的添加剂,几乎可以说是不可或缺。
糖作为基本营养素是发酵工业的主要原料,它可用于改善蛋糕和冷饮的风味、口感和颜色,糖的易于溶解、调色、结晶的性能对糖果生产十分有利。
除了作为甜味剂,糖还被用作冷冻食品的改良剂、结晶改良剂和膨松剂,由于渗透作用,糖还可对果酱、果冻、蜜饯起保藏作用,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糖也在蔬菜保鲜和脱水加工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看完以上,一些无糖主义者说我们只是拒绝那些让自己变胖、不健康的食品饮料,拥抱那些比如无糖、0糖的饮料等等。
那小编今天就来说说,那些所谓无糖饮料、代糖食物到底是什么。
一般来说,常见的无糖食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含糖量极低,其实本质上和传统食品没有区别,只是其中大概成分不变,把糖量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即GB28050《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只要少于0.5g/100g(固体食品)或100ml(液态食品),即可标注为「无糖」。
这类无糖食品,严格意义上,并不无糖,只是含糖量低于标准,所以掩耳盗铃般的在包装上自称「无糖」。
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第二种无糖食品,叫做「代糖食品」。
它们的本质,实际上是使用人工甜味剂替代糖作为添加物,这些甜味剂在甜度、口感和含糖饮料没有什么差别,甚至更甜。
这种情况,小编不禁疑惑:如此之多的化学制剂叠加,真的能算作健康吗?
来源《2021年中国甜味剂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代糖食品所用的甜味剂,对健康的隐患实在令人担忧。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项大型研究就曾表明,甜味剂可能会影响心血管功能,每天喝少量含甜味剂的饮料,与喝含糖饮料一样都会提升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而与完全不喝的人群相比,喝甜味剂饮料最多的人群,CVD风险要升高32%。
《细胞》的最新研究再给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添上了一笔,维茨曼科学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发现,我们常常认为中性的代糖,有一些可以显著影响人类微生物组,甚至改变血糖水平。
如此看来,无糖主义追捧的无糖生活,既不能降低发病风险,也不能提高身体素质,反而还有健康的隐患,岂不是多此一举瞎折腾?
三、
我们该拒绝糖的诱惑吗?
很多人之所以拒绝甜食,90%的人是因为怕长胖和糖尿病。
实际上,吃糖仅仅是导致肥胖、糖尿病的诸多原因之一。
就拿糖尿病来说吧,糖尿病病人之所以尿中含糖,并不是因为甜食吃得过多,而是因为身体无法利用摄入的糖。
一般来说,调控身体糖分的东西叫做胰岛素,正常人吃糖之后,身体里的胰岛素会很快将糖分用来供能或者储存起来,于是血糖浓度就不会很高。
如果胰岛素分泌发生了问题,身体就不能及时把糖分解调控,也不能把糖存储起来,而是任其随着血液来到肾脏。
这时,你血液中糖的含量就会比正常人多得多,很容易就超过了肾脏的极限负担,造成糖尿病。
因为对糖的误解,「戒糖」成为一种流行,「断碳水」也成为很多人认为的时尚行为。
事实上,正如那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剂量决定毒性,抛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
一些研究结果提示,少量含糖甜食,有可能反而对身体带来好处,特别是来自水果的糖。
例如经常摄入新鲜水果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和一周一次水果都不吃的人相比,每周吃1~4次水果的人,血糖控制差的风险降低20%;吃5次以上的,降低30%。
其次,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热能。
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产生4千卡能量,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
更关键的是,糖还是构成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
所以,喜欢甜是人类的本能,吃糖本身没什么过错,关键还是看我们怎么去吃。
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吃糖的注意事项:
关于如何查看食品、饮料到底是无糖,有糖、代糖,我们可以通过查看包装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来辨别。
一般来说,只有碳水化合物含量为0的,或者碳水化合物是来自不参与人体代谢的代糖(一般都会标注),才是无糖。
别的情况,99%都会摄入糖分!
最后,如果你一手可乐,一手炸鸡薯片奶茶薯条甜甜圈汉堡,还整天懒坐不运动,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