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河南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肯定就是胡辣汤,要让河南本地人推荐的话,逍遥镇和舞阳县的胡辣汤就不得不提。舞阳县不止有美食,还曾经出土过著名的贾湖骨笛。文物骨笛之所以被命名为贾湖骨笛,就是因为它的出土地名为贾湖村。1961年的时候,在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村发现了一处遗址,后来专家才知这是七千年前的贾湖遗址。
这片文物遗址的发现者是舞阳县的一位文物专干,他的名字叫朱帜,他在贾湖村劳动的时候发现村子东面有一些看着很有年代感的陶片,不仅如此,还有人骨和一些红色的烧土颗粒,根据这些东西,朱帜推断出,这一片应该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遗址,但遗址没有得到全方面的保护,后来村子里修水坝的时候,遗址主体遭到了破坏。
好在不久之后河南其他地方陆续发现文物遗址,所以河南政府立即展开了相关的调查工作,并于1983年正式对这座遗址展开试掘,此次挖掘收获颇丰,挖出了许多石器、陶制品以及骨制品。贾湖骨笛是在第四次挖掘时出现的,当时一共挖出了三支。
这三支骨笛都是七孔骨笛,之后的多次挖掘中又陆续挖出三十多支骨笛。其中完好的有十七支,残缺的六支,半成品两支,总共出土数量为三十几支。这些骨笛虽然形状不同,但在墓穴中的摆放位置都是一样的,都放在墓室主人尸首的下半身,就是视觉上一伸手就能拿到的位置。
被收藏在河南博物馆的骨笛出土于贾湖M282墓穴,这座墓穴中出土的两支骨笛分别被编号为M282-20和M282-21,在博物馆里展出的是21。这支骨笛出土时并不完整,被折断为三截,但后来经过专家观察后发现,骨笛并不是自然断裂,而是被人为折断的,应该是在陪葬前就被主人出于某种原因折断。
但因为这支骨笛制作精巧,所以断裂之后主人也不舍得丢弃,而是精心在断裂之处钻出了十四个小孔,缀合之后继续使用。这表明在当时,骨笛的制作是及其困难的,同时也说明,这支骨笛对于墓主来说一定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同一墓穴中出土的另一只骨笛制作比较简单,但音阶和前一支骨笛差不多,而且笛身上还有试音孔,应该是根据第一支骨笛制作的。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合理推测,或许所有的贾湖骨笛都是根据这支M282-21制作的,它可以说是当地出土所有骨笛的祖先了。
这支骨笛经由考古学家鉴定,确定它是用鹤类骨头做成的,主要的制作方法就是钻孔研磨,和现代的民族管乐器制作方式类似。最让人惊讶的发现是,当时的人们居然已经意识到了音差的基本概念。
根据就是在制作完成后,匠人还在笛子上面钻出很多细小的孔,这些小孔无疑是用来调整音差的,这样的技巧在七八千年前就出现了,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贾湖骨笛作为中国目前出土最早的乐器,被很多人称为中华第一笛,这样的名头并不是夸大其词,毕竟它可是中国史上最早的能吹奏的乐器,一定程度上启蒙了人们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而且骨笛可不止是能吹奏出声音,演绎传统五声或是七声的传统调乐曲也不在话下,可以说,骨笛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的音乐史。也许这种改变我们现在无法直接的感知,但我们不能否认骨笛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