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爱吃蟹的民族,近年来据说仅上海每年就要吃掉5万吨大闸蟹。吃蟹早已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之一。近二三十年来,对大闸蟹的食尚更盛,这种横行的甲壳类生物也被居为奇货,几为当代一景。
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是不吃螃蟹的,英、德等国这些年苦于河道被大中华绒螯蟹(大闸蟹的学名)这一外来物种侵占,但当地人任其横行,并无食蟹的习惯,倒是便宜了那里的华人,在大快朵颐之际也算为民除害。
一种食物是否可吃、是否被视为美食,在不同的文化中千差万别。中国人推崇的燕窝、鱼翅,在西方人看来并无营养,而东南亚人喜食的虫卵虽然富含高蛋白,即便是对食物百无禁忌的中国人,只怕也难以下咽。
汉语中惯于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比喻为有勇气尝试新事物,我们看来的确有必要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吃螃蟹?
时令:食蟹的季节感
关于食蟹,首先值得明确的一点是,它和某种时间节律密切相关。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这意味着螃蟹是一种时令性很强的食物。传统上,食蟹是与西风、饮酒、赏菊等意象联系在一起的,描绘的都是某种秋日景象。
蟹黄不仅是用来表示美味佳肴,而且还代表了一种季节感。直到今天,每逢凉爽的西风报告秋天的来临时,北京的市场上就出现了肥美的大闸蟹,使那里的美食家们欢喜不已。”
大闸蟹的营养价值丰富,不仅低脂、低能量,而且高胆固醇、高优质蛋白和维生素。
普通健康成年人每日摄入3~4只大闸蟹,每周不超过2次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而对于儿童及老年人则需要酌情减量,同时注意烧熟煮透以及潜在的食物过敏风险。
建议吃蟹时应减少其他肉类、内脏、蛋类的摄入量,同时食用富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等),可以起到减少胆固醇吸收的作用。
虽然大闸蟹中胆固醇含量偏高一点,但瑕不掩瑜,仍然是一款营养价值颇高、可以丰富秋冬季节餐桌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