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如何从“碗”里走进“袋”里?

旅游 南方日报 2022-09-08 23:33

原标题:螺蛳粉如何从“碗”里走进“袋”里?

预包装螺蛳粉走下生产线发往全国各地。崔辰光 摄

自动化螺蛳粉包装生产线。崔辰光 摄

临近中秋佳节,尝一尝家乡的味道,是每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一种方式。“以前在老家,吃一碗螺蛳粉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现在在外地工作,才觉得这份‘家乡味’的珍贵。”身为广西人的小彭在广州打拼,工作之余常常想去寻觅味道正宗的螺蛳粉,但是大多令其失望,直到如今流行的预包装螺蛳粉的出现,才让小彭又找回了熟悉的味道。“通过电商平台拼单购买,不仅价格实惠,而且味道也不错。”

一袋小小的预包装螺蛳粉,带来的不仅仅是美味,更是用现代化的技术“锁住”了家乡的味道。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得到应用,不仅为农户带来了更大的收益,同时也让更多更好的农产品,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袋装螺蛳粉成为爆款

据柳州市商务局数据显示,2021年,柳州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达151.97亿元,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达142.83亿元;柳州螺蛳粉年寄递量首次突破1亿件,成为广西首个年寄递量过亿件的单类产品。

柳州螺蛳粉从“碗”里进“袋”里,再借力电商走红全国,背后无疑是科技加持下“小米粉成大产业”的最好印证。

80后莫勤吉,在广州学习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在当地的制造企业逐步成为技术骨干。和小彭一样,莫勤吉在外打工的岁月里,一碗螺蛳粉成为游子思乡的纽带,“我们从老家回来,给好朋友带点什么呢?只能去小吃店灌装几袋螺蛳粉,带点腊肉,当时就想,要是能把一碗碗的螺蛳粉做成方便的预包装食品就好了。”这种日益浓厚的乡愁,使得莫勤吉偶然迸发了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家乡特产相结合的想法。借助新电商赛道返乡创业,莫勤吉找准了实现梦想的密钥,他创立的螺满地品牌袋装螺蛳粉,最早从拼多多平台入局。线上螺蛳粉流量的激增,“催更”着莫勤吉不断改良生产线、供应链。

在今天螺满地的工厂里,莫勤吉团队新投入使用的全自动外包装生产线已满负荷运行。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运作着,挥舞着“手臂”抓取螺蛳粉配料包,根据“眼睛”——摄像头拍照识别,然后将配料包精准投放至相应位置,最后一包包螺蛳粉自动完成包装。这套机器人设备由莫勤吉团队耗时一年自主研发,突破长久以来柳州螺蛳粉外包装组装自动化的难点,使得螺蛳粉生产标准化、效率化。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袋装螺蛳粉销量暴增,订单预售期经常延长。不是厂里没有物料,而是工人做出不来,导致生产跟不上需求。”莫勤吉表示,这4条全自动生产线投入使用后,工厂日产能从15万袋提升至30万袋。此外,自动化生产线还将原来一条生产线上的15个工人压缩到2人,极大地提高效率、节省人力成本。在销售端,莫勤吉团队打造的“螺满地”品牌螺蛳粉已经成为柳州袋装螺蛳粉的明星产品,也是拼多多平台连续多年“农货节”的大单品。2021年,莫勤吉公司的螺蛳粉销售额达1亿元,“小目标”完成后,莫勤吉又重新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螺蛳粉火了,但它不能昙花一现,要让‘网红’变‘长红’。用标准、品牌打磨产品,持续赋予产业生命力,才能不断反哺乡村振兴。”莫勤吉相信,要确保螺蛳粉产业在乡村振兴的成果以及背后千万农户的收益得以延续,必须要以可持续的方式让产业热度居高不下。为此,平台、政府与农户、合作社、生产企业持续接力。夏秋之交,广西螺蛳粉同全国各地的地方特色农货一样,准时登上一年一度的拼多多“超级农货节”,成为一个个超级农货单品。

“目前,八成的袋装产品都是通过线上销售,电商让柳州螺蛳粉产业进入快车道。”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卢世昌表示,“今天,柳州螺蛳粉产业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力争到2025年底,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900亿元。”不难看出,借助“自动包装流水线”和互联网电商平台这样的科技力量,从“碗”里走进“袋”里的柳州螺蛳粉,做到了香味飘向海内外。

青岛大虾“游”向全国餐桌

进入9月的秋季,也迎来了一年中虾肥蟹美的时节。会吃的广东人自然不会错过品尝美味的机会。“在拼多多上的青岛大虾价格实惠,品质又好,都买了好几次了。”作为老广,精明的巫阿姨并没有选择去菜市场购买海鲜,而是将目光投到了线上。“4斤的特大虾包邮才79.9元,比菜市场还便宜!”

据了解,作为地方特色农货,山东青岛大虾也成为了拼多多“超级农货节”中的热卖农产品,来自像巫阿姨这样的食客的踊跃下单,也让远在山东青岛的水产养殖基地格外繁忙。

凌晨1点,在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的水产养殖基地,一声响亮的号子划破夜空。“一、二、三,起了!”王淑建苦守了3个月的竹节虾终于迎来收网时刻。探灯照射之下,上万尾竹节虾在网上“跳舞”,通体蓝褐色的花纹清晰可辨。

如今的丰收来之不易,过去,青岛大虾产业以本土的中国对虾为主要品种,病害率高,产量少,价格贵,而改善种苗成为了青岛大虾产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种苗是水产养殖的“芯片”,也一度是困扰青岛大虾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以南美白对虾为例,其种源几乎一直被国外垄断。近年来,青岛市依托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批涉海院校,不断加码科研力量,使国产种苗取得突破。

2017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虾类种质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参与启动位于山东的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经过艰辛探索,我国北方终于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南美白对虾良种,以此辐射带动了全国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青岛养殖户开始引进大棚养殖技术,通过对棚温、水体咸度等环境因素的管控,将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周期从一年一茬,增加至一年三茬,上市时间约提前了3个月。“青岛这边水域盐度高,虾长得慢,它的特点是个头大,肉紧实,吃起来很弹、很鲜甜。”作为一名拥有10余年水产从业经验的养殖户,王淑建认为,青岛虾之所以品质突出,“主要是环境好、苗好、吃得好,还有一点,坚决不打药。”

通过科技的助力,青岛大虾从产量和品质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如何能够让青岛大虾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则是同样需要科技赋能的重要一环。

“我们借鉴了雪糕的包材,把它用在水产运输上,包括在今年的超级农货节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48小时冷链送达。”作为95后的山东人,崔成龙在青岛读完大学后尝试过多个行业,最终瞄准了农产品电商领域。

2019年,崔成龙带领运营团队入驻拼多多,专做青岛水产,以大虾为拳头产品。“虽然我们入局比较晚,但是选对平台很重要,拼多多是做农业起家的,对农产品商家有扶持,再加上我们有青岛海产供应链的优势,我认为不会做差的。”

据悉,如今依托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渠道优势和冷链物流体系的支撑,北方的青岛大虾在48小时内就可以送达全国各地。数据显示,目前,青岛大虾在拼多多的年销售额达4200万元,旺季单日高达数万单。每年旺季,还能为周边村民提供近500个灵活就业的岗位。

“青岛大虾这样的好农货不仅要产出来,更要卖出去。我们以农起家,创新‘农地云拼’推动优质农产品的大规模产消对接,一直以来都是平台的工作重点,每年一度的农货节更是有效的抓手之一。”拼多多农货节负责人表示,今年将为农货节投入15亿元扶持资金,与农户、消费者和商家共享秋收喜悦,希望能助力青岛大虾等优质水产“游入”千家万户,也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而农业现代化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科技助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现。从“渠道助农”到“科技助农”,以拼多多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力量正在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李道亮就表示,科技创新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突破61%,科技已成为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驱动力。“伴随着科技进步,未来的农业生产将不再是扛着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而是将更多数字科技引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何勇也认为,农民将成为专业化极强的职业,农业也将是极具发展前景的行业。

南方日报记者 叶丹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