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宝龙:开个“外来店”安个“寿光家”
卫生干净整洁,食物香味扑鼻,这是姜宝龙经营的麻辣烫小店给记者的第一印象。9月7日晚6点,记者来到圣城街道椒园村夜间麻辣烫店内,店长姜宝龙和妻子张文影正在做着晚上营业前的准备工作,菜品还没有全部摆出,第一拨儿食客就已经到店内就餐了。“今年中秋节放假吗?”顾客寒暄道,张文影笑着说:“先不了,到时还来店里吃就行!”
从打工到开店
真正在寿光“住”下来
姜宝龙今年32岁,是一位“90后”,临沂沂南人,与同样来自外地的河北妻子张文影共同经营着这家麻辣烫店。胖胖的他脸上总是挂着和善的笑容,常爱和店内的顾客聊上几句。“我的老家在比较贫困的山区,不想被‘困在’山里,所以2010年我就跟着哥哥来寿光打拼。开这家店前,我还干过很多活计,现在有了这家店,才让我们有了归属感,总算在寿光扎住根、稳下来了。”
姜宝龙现在经营的门店虽然不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食材也很丰富,以麻辣烫为主,荤的、素的食材被穿成串,一串串摆放在辣锅和骨汤锅里,多种小料和配菜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正在摆放配菜的张文影说:“这是我自己用新鲜萝卜和蒜薹做的咸菜,顾客们都爱吃。”麻辣烫的锅底是姜宝龙自己研究的,作为一名“吃货”,他在吃上颇有研究:“我们的汤底都是用当天买的新鲜大骨头熬制的,辣锅也是自己买辣椒炒制的锅底,虽然费时间,但是味道正、口感好。”
开麻辣烫店前,姜宝龙还干过不少工作,用他的话来说,算是为开店积累了经验。“以前我在港苑新空间北门用流动餐车卖炸串,客源不稳定,收入也不稳定。我就想了个办法,给顾客发名片,想吃的话可以直接联系我,我做好后直接给他们送到家门口,就这样一来二去,积累了很多回头客。”
但是,流动餐车始终有不稳定性,也让姜宝龙和妻子没有归属感。“2018年10月,我们攒够启动资金后,决定开家麻辣烫店,真正在寿光‘住’下来。”姜宝龙说道。
异乡打拼甘苦自知
始终感恩寿光家的温暖
小店营业后,姜宝龙的日常就是买菜、洗菜、待客,“我们赚的都是辛苦钱,忙碌是我们的常态。”早上9点,姜宝龙和妻子就开始分头行动,姜宝龙去市场买当天用的新鲜蔬菜,张文影则在家准备其他种类的货品。“下午4点我们的小店就开门,虽然名为夜间麻辣烫,但我和妻子有个共识,‘钱是挣不完的,身体才是最根本的’。所以我不求通宵经营,一般结束营业时间都在半夜1点左右,主动放弃了不少顾客,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按时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奋斗。”
姜宝龙告诉记者,他的麻辣烫定位就是做社区生意,能够坚持下来,全靠大家捧场。“有段时间,我们店附近的小区门封闭,看到我们店开始营业的消息后,老顾客特意绕路20分钟来店里吃麻辣烫,说一直惦记着这个味道。”正是老顾客的支持,让姜宝龙有信心把小店经营下去。
受到疫情影响,大家消费的频率变低了。姜宝龙的应对办法是薄利多销,让附近的居民切实感受到他的麻辣烫味道好、性价比高,愿意当回头客。顾客刘先生告诉记者:“我从姜哥卖炸串的时候就吃他家的东西,口感从来没差过,都5年了。”姜宝龙说,这两年,他的店能坚持下来,靠的就是这股烟火气和人情味。到他的店里,大家能感受到一份热闹一份轻松,这也是他吸引客人的秘诀。
姜宝龙说:“我们不敢随便休息,因为同类型的店很多,竞争很激烈,一天不开门就有可能流失掉不少顾客。为了留住顾客,我们几乎常年不休,我的妻子牺牲更多,已经3年多没有回河北老家了。从一开始每天营业额几百元,到现在几千元,吃过的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好在小店生意越来越好,所有付出都值了!”
展望未来,姜宝龙有不少想法:“今年年初我就在招牌上添加了加盟热线,到现在已经收了5个徒弟了。希望能把这门手艺教给更多人,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过上幸福日子。虽然我们俩都是外地人,但在寿光,我们有了家一样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