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3年,康熙的第四个儿子胤禛45岁,他成为大清国的皇帝,雍正王朝开始了。多年的磨练,让雍正处理政事来得心应手。表面上来看,雍正接手的是一个盛世大清国。但是,帝国的危机已经明显显露出来,吏治腐败、国库空虚,老百姓苦不堪言。
雍正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面貌,为此他疯狂地努力。严格意义上来说,雍正在位仅12年8个月,勤于政事的他经常工作到深夜才睡觉,一年之中仅在他生日那天给自己放一天假。
在目前仅存的数万件的奏折中,雍正朱批就达到1000多万字。这什么概念?意味着雍正每天用毛笔字写4000字左右。如此勤政,雍正的治国业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当乾隆接手的大清国,是国库充盈、吏治清廉的盛世。
雍正改革实在是太多,他在位不到13年时间做出的改革要比康熙在位61年还要多。为了解决官员贪腐问题,除了赶尽杀绝外,雍正还进行了两项大刀阔斧的改革:耗羡归公和养廉银。
雍正元年,雍正就接收了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施行耗羡归公,以此来减少官员的贪赃舞弊现象。银子作为重金属,在日常兑换、保存、运输、熔铸等,会产生一定的损耗,故官员在征税时就增加征收,称为“火耗”或“耗羡”。
由于损耗征收的数额没有规定,各地征收标准不一样,导致官员经常超额征收,有的地方甚至在一两税收基础上再征收五六钱损耗,这给老百姓带去了沉重的负担。雍正施行“耗羡归公”后,使得税收财政公开透明化,并且把征收的耗羡标准固定下来。
这样一来,官员就不得不私自加派,原本流入官员私人腰包的银两得以被收入国库,非常高明的一项改革。雍正之前,清朝官员的俸禄很低,一品官员一年俸禄不过180两银子,地方知县还不到45两。
如果说一品大员在皇帝眼皮底下,不敢贪腐。那么天高皇帝远的七品知县,为了养家糊口很可能就会贪污。怎么办?雍正想了一招,施行“养廉银”制度。通俗来说,养廉银就是在官员正常俸禄外,按照官位大小额外发放俸禄,这是一笔灰色收入。
雍正在位时,养廉银是非常成功的,但到了乾隆晚期,养廉银几乎失去了作用。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在于雍正之后的清朝皇帝,没有理解雍正的改革精神,认为仅仅是给官员提高收入罢了。
参考资料:《雍正皇帝传》、《耗羡归公和养廉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