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人是热量救星?丹麦与英国团队研发无脂肪鲜奶油

旅游 十轮网 2022-11-27 15:21

原标题:细菌人是热量救星?丹麦与英国团队研发无脂肪鲜奶油

蛋糕鲜奶油滋味甜美,但高脂肪高热量总令人却步。丹麦哥本哈哥大学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宣布研发出无脂肪鲜奶油,借细菌帮忙,可不忌讳热量的吞食美食。

过于苦涩的的咖啡,抢救方法之一就是加入牛奶,让黑咖啡摇身一变成拿铁;倘若加牛奶也无力回天,就再试试挤一坨乳脂成分更高的鲜奶油,华丽变成维也纳咖啡吧!原理大抵是牛奶与鲜奶油乳脂成分让咖啡变顺滑。

鲜奶油甜腻柔滑,入口即化实在叫人喜爱,不过高达38%脂肪含量,根本就是白色恶魔。对鲜奶油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科学家都听到了,并想办法化解。

丹麦哥本哈哥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联合研究团队,宣布研发无脂肪打发鲜奶油,无论单吃或挤满满在白饭上做成鲜奶油丼饭,都不用担心完食后得去健身房待到天荒地老。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是细菌。

美味的白色恶魔

鲜奶油(Cream)是从生乳分离出来的乳脂肪统称,一般规范乳脂含量10%~80%。成分不同名字会有些差异,目前常见除了咖啡用,乳脂含量约10%的咖啡专用鲜奶油,更美味诱人的,除了蛋糕装饰,还有星冰乐、摩卡、维也纳咖啡、爱尔兰咖啡等饮品会挤一大圈乳脂含量约38%的打发鲜奶油。

调制爱尔兰咖啡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将轻盈的打发鲜奶油加在加了爱尔兰威士忌的咖啡上。(Source:Frettie,CC BY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虽说不管哪一种鲜奶油都带能满足味蕾,但高脂肪与高热量着实令让人忧虑。虽然也有间谍鲜奶油──植物性鲜奶油可选,只是有一好没两好,反式脂肪也让许多人担忧。这时候,无脂肪、低热量的细菌鲜奶油,或将成为甜食怪的未来心头好。

用好菌打造热量救星

哥本哈根大学食品系的副教授Jens Risbo在《Food Hydrocolloids》期刊,宣布为热爱鲜奶油又担心脂肪与热量的人们带来福利。他表示,目前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新型无脂肪打发鲜奶油,如同打发鲜奶油的天鹅绒质感,但无脂肪,热量更低。基本上没毛病,就是用了点细菌而已。

Risbo表示:“我们只使用四种成分,水、细菌、一点牛奶蛋白(milk protein)和增稠剂。”成品也如鲜奶油可搅拌、打发成形,并保有打发鲜奶油般蓬松且湿润的质地。

“是啦,我们通常不会想把细菌跟食物混在一起。”Risbo说。可就像广告文案所说:“菌有分好菌坏菌”,研究团队使用两种食品工业常用于制作优格的乳酸菌。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无处不在,有些生活在植物,有些存于人类和动物黏膜及消化道。食品业这些菌种常制作优格及当作凉菜防腐剂。

乳酸菌是益生菌之一,泡菜制作需发酵, 故含丰富乳酸菌。(Source:Flickr/JunCC BY 2.0)

“我们以自然界发现的益菌创造令人喜爱的食品。”Risbo说。更棒的是,这能带来更健康、低热量、无脂肪打发鲜奶油的菌种,是可以简单培养的可再生资源,这很不赖哦?

最大挑战是重塑口感

就像未来肉,最难就是重现肉的口感。Risbo也指出“开发替代食品最困难的,就是有正确质感。”

鲜奶油是生牛乳挤出后顶层脂肪含量较高的部分,打发鲜奶油顾名思义就是──打发它。快速搅拌将空气打入鲜奶油,形成绵密如气泡又坚挺的状态。

依据鲜奶油打发程度又分为硬性发泡与软性发泡。(Source:Unsplash)

“高饱和脂肪含量是打发奶油的关键之一。我们如何创造避免高脂肪,同时鲜奶油仍成形的替代方案?是需要思考与克服的地方。”Risbo解释。研究团队用两种乳酸菌种──德氏乳杆菌(LBD)和卷曲乳杆菌(LBC),创造如打发鲜奶油的口感。

两个菌种不同表面特性为泡沫提供不同结构:其一有亲水性,会吸引水分形成薄弱连接,产生柔软如泡沫的成分;另一则排斥水分,更类似脂肪,会形成硬挺泡沫,让细菌鲜奶油也能拉出真正打发奶油般的尖端,且保持固态。除了食用,当成食物装饰也有很好表现。

硬(上)和软(下)泡沫的显微图像。绿色、黄色区域是细菌和牛奶蛋白结构。排斥水分的菌种附在硬泡沫的圆形气泡(红色颗粒)表面,软泡沫气泡显示少量亲水性菌种。(Source:ScienceDirect)

“只是证明我们做得到”,产品化还有一段路

不过现在就急着享用细菌奶油蛋糕,或挤满细菌奶油的星冰乐,还有点言之过早。Risbo表示这项研究只是概念验证,并不会也不该视为新产品,而是新知识与探索领域。

“我们已证明细菌可创造如鲜奶油的结构。”Risbo认为通过这研究,了解物质特质与脉络后,也为如何将自然界各种产物完美运用打开新大门。有可能使用啤酒酿造后的酵母残渣,也可以是植物提取成分,无论如何,这项研究及可能成果都极富发展性。

(首图来源:Unsplash)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