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幅图片来源宜宾早知道和人文三江
听我说,朋友,在四川其他地方我不晓得,反正在我老家说“喝粉”和“吃皮”都是赚到了的意思。
当然这个粉不是今天粉丝,也是常吃的条粉,就是通过吃粉来形容赚到了的意思。
那么既然如此,粉条自然在我们心目中是有地位的。我们四川叫条粉,倒过来说。民间用白金玉(一种淀粉含量很高的植物)或者红苕提取而成的。当然全国都有。每个地方取材和制作方式大同小异,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当然还有米粉类。
东北人酷爱猪儿炖粉条,认为是比较硬的菜了,广西的螺蛳粉味道怪异,又吸引无数重口味食客。而四川各种肥肠粉充斥,著名的有双流肥肠粉,除此之外大多数是米粉,如绵阳米粉。能够跟双流一决高下的,就是宜宾筠连的水粉了。
虽然它们并没有什么好比较的,但是在川南它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这应该毫无问题。
因为川南就没有几个竞争对手,当然人家筠连的手工粉确实巴适。
注意,我的文字手工二字圈起来要考的哈。
“筠连水粉”发明人、筠连莲花黄氏入川始祖墓(葬于四川省筠连县巡司镇鲁班山犀牛漀)
筠连水粉,发源于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为宜宾特色小吃,属于川菜。筠连水粉的来历可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并非土生土长的本地菜,而是湖光填川的产物。
明末清初,中国经历了历史的变革,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爱新觉罗氏拿下,可惜多年战乱,白夜凋敝,天下荒废,尤其是天府之国的四川,尽然一段时期人烟稀少,好像回到原始社会,有大臣看不下去,于是跟当时的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能派人入川发展生产。
这个建议康熙觉得很有意义,于是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全国很多地方浩浩荡荡地迁徙大军开始拖家带口,往未知之地四川进发。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黄姓人家顺应朝廷诏令,举家移民进川。这一支黄氏族人途中经历多少艰辛我们已经无处考证了,但是终究战胜了巴蜀当时的险山恶水,来到了四川宜宾筠连定居,迄今已经三百余年了。
据说黄氏族人,在原址就非常勤劳,举家迁徙的时候,还不忘带上了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咸丰《云阳县志》记载),以备不时之需。这个未雨绸缪倒是很有道理。当时带红薯,也就是川人说的红苕,是因为方便携带和种植,还可以磨成粉,做成条粉。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家人靠它得以维系,因为用水做粉,所以一开始准备叫粉水,但是又觉得说起来拗口,于是就取名“水粉”,从此筠连多了一道名小吃,筠连水粉。
因为筠连水粉是湿货,存放和运输都是问题,到了筠连黄氏入川第三世祖黄绰把筠连水粉进行了改良创新,他把刚从锅里捞出来即食的水粉(带水的湿粉条)挂在竹杆上进行晾(晒)干,然后再捆绑包扎后存放,这样晒干的水粉易于长期存放和长途运输。干粉就出来,以后水泡发即可,传播就更加迅速了。
再加上川人的调味能力,除了本身粉好以外,更增添了它独特的味道,又营养、又美味,还老少咸宜,制作也简便快捷,自然就流传至今。
再加上老天爷眷顾,筠连这个地方的地形整体呈南高北低态势,系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东南部大雪山主峰海拔1777.2米;东北部腾达镇沐滩河谷海拔368.5米,极差1408.7米。境内水系纵横,常年有水溪河31条。筠连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长秋短、霜雪较少。它过去就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如今为出川入滇的重要门户。红薯种植在这片富含富硒的土壤里,其味道和营养比其他地区的红薯多一些优势。
再加上宜宾人的好吃和乐意烹饪下功夫,简单的水粉却花样百出,有素水粉、麻辣味、酸辣味,辣鸡、姜鸭、香辣牛肉等,其特点是味道鲜美、粉丝白亮、柔韧有嚼劲,而酸辣味的水粉具有开口味、促进食欲的功效,所以,来筠连必须整上一碗,才是安逸。
有机会,大家可以去试试哦。当然如果一定要问当地人,哪里正宗是纯手工那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