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的面食日记,要从“一面百吃,一面百做”的日常饮食中说起,从餐桌上的各式面条,到令人眼花缭乱的面点,榆林人手中的面食,千姿百态,万象森罗……看似简单的一道面点、一碗汤面,却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最割舍不下的一道牵挂,凝结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勤劳质朴的生活哲学。
面粉是由小麦历经季候孕育出的果实,一颗颗金黄饱满的麦子凝结了日月、雨露的养分。榆林人除了日常有吃面的饮食习惯外,也会根据天气温度吃应景的面食。人们会在炎热干燥的时候吃一碗凉面,清凉可口;在风雨微瑟中吃一碗热汤面,如沐春风。寒来暑往,人们将四季书写于餐桌之上,将情思寄托于寸碗之间。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几款榆林面食,品味它们的魅力。
壹
饸饹面:爽/滑/劲/道 香/气/馥/郁
饸饹面的做法十分讲究,和面要用温水和出软硬适中的面团,然后将和好的面团放入特定的工具里,挤压成长条在锅中煮沸,再佐以荤素搭配的臊子,一碗飘香浓醇的饸饹面就制作成功了。忙碌的间隙,一碗热气腾腾的饸饹面,把对故乡的思恋当作调味剂,瞬间就填满了饥肠辘辘的胃。
饸饹面在榆林民间百姓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榆林人会在逢年过节及其它重要时刻制作饸饹面食用,用以招待宾客友人,同时,寻常生活的一日三餐里也常会有它的身影。饸饹面是榆林人以礼相待的重要象征,也是日常生活中平凡却并不普通的一碗佳肴。
贰
凉皮:酸/辣/爽/口 四/季/皆/宜
榆林的面食美味众多,除了各式面条及各种面点以外,凉皮也是很多人钟情的食物,它是榆林面食文化的必修课。旺火一催,两三分钟,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面皮就成型了,再用刷子刷上一层薄薄的油,切成细条,配上黄豆芽、胡萝卜丝、黄瓜丝,再加入秘制的调味料,一碗色泽光鲜、清香爽口的凉皮就做好了。
凉皮的种类多样,极具代表性的要数擀面皮、酿皮、米皮、面皮等,有的工序稍许复杂,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热衷。凉皮有其独特的魅力,在配菜调料的加工下色味俱佳、四季皆宜食用。每一种凉皮的口感是不同的,但让人们流连忘返的味道却是经久不变的。
叁
杂面:面/薄/如/纸 豆/香/浓/郁
杂面,也被称之为长杂面,是陕北地区一种特有的风味小吃,采用榆林本地出产的粗粮制作而成,其面粉是混合小麦与豌豆碾制而成。杂面制作工艺较为复杂,要求更高,面团要求不软不硬,在擀面时要求手部力量均匀使劲,还要加入必不可少的沙蒿面。手工擀成的杂面长如丝、薄如纸,有“巧媳妇擀的好杂面”的俗语。
陕北人爱吃杂面,款待贵客、为亲人饯行,必吃长杂面。过去,白面里掺上杂粮做成杂面条,是困难年代填饱肚子的无奈之举。今天,杂面因其浓郁的豆香味,不但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也时常登上酒店这些所谓的大雅之堂,深受一众食客的喜爱。
肆
抿节:粗/粮/细/做 口/齿/留/香
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所以也写作"抿尖"。民歌有词:“挖的那个杂面抿成抿节,挖的那个白面揪成不碴”。所以制作抿节的面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或者是玉米面与小麦面混合而成的面团。
和其它面条不同,抿节儿不像其他面条那样成长条状。“抿”在汉语中有“抹”、“收敛”的含义,一边压一边做“抿”的动作,即可将面团挤压成一小截一小截的面段,抿节儿的“抿”字即表示制作手法,而“尖”则是指出锅后的形状。陕北抿节是一种粗粮细做的面食,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饮食结晶。
伍
摊黄:色/泽/金/黄 酸/甜/绵/软
摊黄,榆林有名的面点小吃,以小米面、玉米面为主材料醒面,醒好的面再加水搅成面糊,用勺子把面糊倒入摊馍鏊子,做好后折叠成半月形状,刚出锅的摊黄,色泽焦黄、清甜微酸、绵软筋道,让人爱不释口。
“摊”,是中华民族餐饮文化里的专用称谓,摊黄的工艺流传体现了人们对于面食文化的钟爱与传承。一块块金黄的摊黄在民俗的衬托下熠熠生辉,半月的形状更是寄托着人们对这块土地的爱慕与敬仰,美食与乡情作伴,时光都缓了下来,栖息在人们的心头,反复萦绕。
陆
黄馍馍:香/甜/松/软 色/泽/诱/人
黄馍馍是流行于榆林当地的一种传统名小吃,原料由糜子面或小米面发酵,包裹蒸煮好的红枣、豆类掺合成的馅料蒸制而成,口感松软带甜,颜色呈黄色,因而得名黄馍馍。榆林人坚持用手工制作来保证黄馍馍的香甜可口,守住了这道工序,就守住了传统美食的原汁原味。
一笼笼刚出锅的黄馍馍恰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散落在寻常百姓家中,他们将它视作走亲访友的客礼,凝结着人们经久传承的经验和智慧结晶。黄馍馍是在岁月变迁中流传下来的时代纪念品,承载着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真挚和忠诚,延续着面食文化的无尽价值。
岁月流转,面粉在光阴里肆意飞舞,任由人们的双手揉成一块块面团,小小的面团在勤劳智慧的百姓手中千变万化,辗转间就变成了一顿多滋多味的美食佳肴。面食是榆林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今天,琳琅满目的面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香气透过窗棂,朝着美好的生活氤氲开来,勾起每个人心中对旧时光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