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第二季画面满分,文本不及格,但是果断还是要看!

旅游 搞笑一角 2022-11-09 17:48

原标题:《风味人间》第二季画面满分,文本不及格,但是果断还是要看!

等待一年多的《风味人间》第二季本周终于出现在了广大吃货的面前。

自从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上映以来,导演陈晓卿便和美食二字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风味人间》可以算是对《舌尖上的中国》的一种延续,同时也弥补了陈导无法拍摄《舌尖3》的一种遗憾(豆瓣3.8分,没什么可惜的)。不过从《舌尖1》到《风味人间》第二季,陈导这段美食之旅,也走走停停了4季,能不能拍出美食的新意,走进新天地,这也让我这个美食迷一阵担心。

从《风味人间》第二季第一集来看,我的担心看来不无道理。

之前我在写《早餐中国》的时候就说过:对于纪录片来说,最关键的三个要素就是脚本、画面、后期。因此,评价一部纪录片的好坏,通常也会从上述三个方面出发。当年《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美食纪录片中的经典,并不只是因为它是开山之作,同时也因为它完美地做到了三要素的有效统一,至臻完美。

《风味人间》第二季,完成最好部分从目前第一集来看,肯定非画面莫属,这也是陈导最为人所称道的部分。毕竟拍了四季,如何拍出食材和菜品,以及食物在烹饪过程中的美感,陈导团队早就了然于胸。饮食在中国是最高端的文化之一,在拍摄的过程中,陈导和他的团队也能够将中外的美学特色融为一体。不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人食欲大开。

所以,若说到画面,即使给满分也不过分。但是,出了画面之外,这部美食风味纪录片,还存在一些硬伤。

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文本上。

第一集的名字叫做《甜蜜缥缈录》,缥缈这个词,最有名的典故出自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缥缈形容若有若无,同时也表示仙山的悠远,于人世阻隔。看到这里是不是发现一个问题?这部纪录片叫做《风味人间》,缥缈二字的使用刚好打在文眼上,有一点背离了“人间”的内核。我当然明白,编导是像表达“甜”这种味道,若无实有,隐约缥缈的意味。但是,从第一集中所列举出来的食物来看,仅有扬州双绝中的翡翠烧卖是如此。其他诸如蜂蜜、巴克拉瓦、甜烧白这些食材或者甜品,甜味都是非常实在的主体,又哪来的缥缈的感觉?

标题是如此,文本台词也是如此。从旁白台词上来看,这一集的亮点太少,非常的平淡,既不结合美食,也不升华主题,甚至有一点掉入随意抒发情感的俗套里。另外,在故事的衔接上,文案也实在生硬,没有一点转折或者是衔接。

由于文案的问题,造成了第一集的故事没有能够成为有机的整体。风味人间以美食为主题,地域跨度很大,在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不同故事、不同背景下要融合为一个整体,仅仅靠画面是无法完全做到的,必须要有完备的故事整合和整体结构。在这个方面,第一集也相当差强人意,尤其是土耳其甜食巴克拉瓦这个部分,我完全不知道编导想表达什么?到底是人物的成长呢?还是在食物背后的亲情呢?亦或者是制作这道风味所付出的艰辛呢?好像都有说到,但是又都没有得到完整的表达,只流于了表面。

另外,第一集编导还犯了一个关于天使的错误。实际上,中国人对甜食的喜好,是不分南北,不分地域的。四川川菜中的甜烧白,在中国南方的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菜品,福建和广东,也有相似的做法。这道菜的主要食材是白肉、红糖和糯米,但是这道菜的关键并不是此。我记忆中四川甜烧白是有放豆沙的,而在福建和广东,一般会放芋泥(也有豆沙)。这才是整道菜的灵魂,既增加了颗粒口感,又能够把肥肉和猪油的肥腻进行消解。同时,它还能提炼出整道菜品真正的甜味,是不同于齁甜的甘甜和满足感。但是,这个部分竟然被编导一闪而过?没有做到详细的说明和升华,作为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标杆,我还是表示有一点遗憾。

有的时候,希望陈晓卿导演能够再大胆一点,跳出原来《舌尖》和《风味人间》的框框,也许会是另一种突破。

就是这样。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