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陕菜产业新媒体!
全球陕菜企业联盟发起者!
“喝酒这东西,各有各的喝法,有喝了清醒的、有喝了迷糊的,有喝了咂摸出滋味的,有喝了白喝的。别看这酒是粮食精,可千百年来,粮食咱们是吃明白了,可谁又喝明白了酒呢”?这是电视剧《老酒馆》中老掌柜的一席话。
千百年的酒,亿万人的喝,酒有好有劣,喝酒有趣又有料,万千形态,不一而足,虽万言不足言明,索性撷取一二,看看究竟。
划拳及其变种
大凡喝酒,总要弄点动静出来,或为雅致、或为豪放,一般都不会默不作声地喝闷酒。而这动静之中,首当其冲的是“划拳”。
中国传统的“划拳”,其实是个有趣的智力游戏,简单说来就是要猜出双方所出的指头数的合计数,猜对为赢。但看似简单,其实是场心理战,既要猜出对方所出的指头数,又要避免让对方猜出自己所出的指头数,参与者需要头脑清晰、口齿伶俐、收放自如。要精于此道,非有多年功夫方可,看似简单,实则考验心理素质、观察能力、预判能力等等。
“划拳”其实是喝酒的“最佳伴侣”,看似大呼小叫,实则是调动情绪、活跃气氛、联络感情,更为科学的是,在划拳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可以充分消解、挥散酒气,避免了酒在肠胃的郁结,说不定这也是“划拳”的初衷呢。
划拳中的高手很多,笔者见过一对二的,就是一个人对两个人,煞是有趣:左右手同时出拳、各对一个人,嘴里喊出的数字当然是一个,开拳后,两手分别出指头,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不一样,两眼要同时盯着两个对手的手指,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和一个对手有了胜负,则立刻收手,再专意对付另一个,再到胜负。这幅景象,三个人同时伸缩手指、同时发声,煞是热闹。看客们也伸长了耳朵辨识三个声音,双眼左中右不断挪移,把个头也摇得拨浪鼓一般,划得热闹、看得入迷,这一场酒局也因此多了许多乐子。
在传统的“划拳”之外,由划拳衍生出的一些类似于划拳的酒桌游戏也很有趣味,比如“老虎杠子”,两人各拿根筷子敲着桌子,嘴里喊着老虎、杠子、鸡、虫,杠子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吃虫子、虫子蚀杠子,连环套般互相制约,对阵双方藉此斗智斗勇。还有一种最简单的“无声”划拳,就是双方各出一个手指,拇指压食指、食指压中指...小拇指再压大拇指,混环往复,此谓之“大压小”。虽是“无声”,但参与者绝不会沉默,随着伸手指的动作,嘴里也会“嘿”“哈”地出声,眼睛也会瞪得铜铃一般,煞是有趣。
\| /
★
也会有人把这几种划拳的方式组合起来,一声传统划拳、一声老虎杠子、一个大压小,三种方式各出一次,胜负即收手。这种办法更考验临场反应和瞬间变化能力,单是三种拳法各出一次不能重复混淆一招,就让一些反应慢的酒客败下阵来,若是脑子反应再慢一点多输几次,那就离喝醉不远了。
划拳的方式还有许多,有许多地方还会唱着悠扬的酒歌边唱边划拳,极有韵味和喜感,把划拳变得更加热闹红火,一下子有了表演的成分。
至于划拳中的种种讲究和规则,就更是不一而足,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从根本上讲,“划拳”,就是为了更好地喝酒。
现在划拳的人少了,一是公共场合不允许嘈杂,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会划拳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其实,划拳这个酒桌游戏,只要不扰民,好处还是很多的,不但能助兴解酒,而且能开胃助消化,一定程度上还能锻炼脑子增益智力,这样说起来,也是酒文化的一个瑰宝。
前一段在网上看到某地举办划拳比赛,参与者兴致盎然,也是件高兴事呢。
如果有可能,喝酒的时候划划拳,很是不赖,只是不要扰民。
敬酒及其用心
酒桌上敬酒是必须的,也是传统的礼仪。一般的程序是
先喝三杯“公酒”,也称“提杯”,由在座的有头脸的各讲几句,之后一并喝下,算是互敬。然后由坐在主位的先敬酒,他可以坐着不动,举起酒杯挨个敬一圈,也可以端起酒杯走一圈挨个敬,动与不动取决于亲民或平等意识,也取决于他的心情,都可以,在酒桌上他是老大,能敬一圈就让大家很受用了,没人计较是否站起来走着敬或是坐着不动敬。他敬完之后,在酒桌上行二的人开始如法炮制,以此类推。只是后来敬酒的人角色越来越小,是断不能像老大一样坐着敬的,一定要恭敬地走一圈,按照大小个挨个敬。
这一套程序性的敬酒下来,再进入自由组合阶段,可以随意地或刻意找些理由,挑选桌上的个别人敬酒。这个阶段最能看出一桌人的亲疏,更能看出一桌人的“大小”,或是谁有求于谁、甚至是借此疏通关系、抑或是把关系“焊接”得更牢固些。这个阶段也是一顿酒局最热闹的时候,有人会和邻座窃窃私语甚或勾肩搭背、有人会两人一组,各自端着酒杯离开酒桌,到自己认为别人听不到他们说话的地方攀谈,有人会隔着硕大的桌子,和对面的人高喉咙大嗓子地热烈交谈。最精明的莫过于酒局上的一些聪明人,先是怯怯的、谦恭的,后是无比热情地给桌上主位的客人敬酒,抓紧这难得的套近乎的机会。这是酒局的高潮,也可能是一顿酒局的核心目的所在,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喝酒不喝酒倒在其次,关键是不能忘了拉关系、办事情。大多数酒局如此,倒也不算偏离喝酒的本意。
这样的“敬酒”,通过喝酒的痛快程度,就能看出谁有求于谁、谁职位高低,一般情况下,职位越高的喝酒越是浅尝辄止,而职位低的、有求于人的,不管酒量大小,一定豪迈地一饮而尽,嘴里还不忘念叨着:您随意、我干了!
有一种很有意思的敬酒方式,那就是自己不喝酒、甚至不拿酒杯,而是端起别人的酒杯请别人喝,所谓“端酒”。他们认为自己拿酒和别人碰杯式的敬酒是“哥们”之间的事情,不是真正的“敬酒”,真正意味的“敬酒”就是“端酒”。这让一些不了解风俗的人很是不解或不快,凭什么你不喝光让我喝,但人家会有一大堆掌故和说辞对付你,让你徒呼奈何,若是有几个这样以“端酒”方式“敬酒”的,那被敬的人一会可就受不了了。也有反应机敏的人请君入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照着这个法子回敬,实在是精明,当然也是自保。
各地敬酒的讲究很多,目下网络上经常有一些敬酒的小视频,一些服务员之类的工作人员,应该是受人指派或受人所托,几个人念叨着合辙押韵的敬酒词,或诙谐幽默、或抬举逢迎,直让被敬者无法推辞,只有痛痛快快地喝下。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敬酒的方式方法更是万花筒一般。之所以要敬酒,礼仪是一方面,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酒桌上,很少有人自斟自饮的,如果不敬酒、不劝酒,客人甚至都不好意思端酒杯,主人也是藉此让客人喝好、把客人招呼好,这是东方民族心理,千百年传承下来,自然有些道理。
只是笔者以为,敬酒劝酒都要适度,不能过火,否则会强人所难。当然,作为敬酒者或被敬者,一般也应该适度推脱即可,不可太拽。另外,酒随人意,喝多喝少还是根据自己的酒量吧,掌握住一点就好----“不逼、不赖”。
醉酒及其百相
饮酒不醉最为高,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只要是会喝酒的、喝酒频率不太低的,大多数都应该有“醉酒”的经历,洋相百出、苦不堪言、追悔莫及.....
醉过酒的人,第二天清醒之后往往发毒誓“打死也不喝了”!但过不了多久,他还会出现在酒桌上,没办法,或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或者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或者是酒虫勾引难自弃,或者是“宁伤身体不伤感情”,等等。
说说见过的醉酒百相:
狂躁型。喝到一定程度,他就不是他了,手伸出来嘴张大,把酒桌上的人挨个数落一番。摄于“酒威”,一桌的人还得陪个笑脸、打个哈哈,直盼着这“歪”人快走、酒席快散。但这歪人往往难以自控,言语阻滞甚至肢体伸张,硬是要大家多陪他,到最后,只有无奈地半强硬地散了酒席。但这歪人有时还不会就此罢休,甚至要把“酒疯”耍到酒局之外。
演说型。酒壮人胆、酒遮人脸,平日里矜持得有些羞涩、言语也木讷的朋友,几两酒下肚后,口吐莲花、口若悬河或者是信口开河,天上地下、洪荒盘古、环球宇宙以至眼目下的一切,都在他的言语之中。更为有趣的是,这时候往往是他一个人的脱口秀,其他人根本插不上嘴,他好像也不允许别人说话,就那么一大桌人,听他喋喋不休,他倒是舒坦了,一遭的酒友可遭了老罪了。
\| /
★
“电话”型。要说都是手机惹的祸,过去没手机,他顶多当场说说,或最多回到家拿起固定电话打给这个拨给那个。自打有了手机,就可以在当场表演了,当场拨给这个、打给那个,自己呜哩哇啦说几句,又把手机塞给这个拿给那个,让大家都说一说,不说还不行。这时候就让着他吧,人家兴致盎然,咱也别扫兴不是。
纠缠型。一般说来,正常的一顿酒也就是两个小时多一点左右,该吃吃、该喝喝、该谝谝,差不多就散了,天下那个筵席不散啊。但一旦有这么一种人,酒醉之后不让别人走,拉住你谈心谈人谈委屈,那就完了,你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完,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放你走,更不知道这一顿酒要喝到什么时候。
痛哭型。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许多人平常鲜有宣泄的机会,酒精下肚到一定程度,人的枷锁束缚松一些了,或是言语中勾起了什么伤心事,或是被别人的言语刺到了什么痛处等,于是许多七尺男儿也会痛哭流涕。这痛哭有边流泪边唠叨的、有啜泣着嘟嘟囔囔的,甚至有放声大哭乃至嚎啕的,这是因酒动情了。遇上这样的就得顺毛摩挲,让他痛痛快快地表达或宣泄,毕竟机会难得么。
狂躁、演说、“电话”、纠缠以至痛哭,基本上就是酒醉的基本形态吧,当然还有其它的种种表现,肯定还会有更奇葩的。酒桌大酒海深啊,哪一日哪一刻不诞生些醉鬼?只要是喝过酒的,都见过。
林林种种,不一而足,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喝酒的那些事啊!
说到底,这酒喝还是不喝?该喝不该喝?该咋样喝?
圣人言:“唯酒无量,不及乱”。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与我们的生活生生相息,民间有言,无酒不成宴,无肉不开席,可见酒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然而也有“酒色财气”人生四戒之说,把酒名列其中,究其原因就是酒后无德之人失去了自控能力。
\| /
★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酒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确存在不利的一面,但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适量饮酒,小而言之可以舒筋活血,强身健体,增加友谊,调节气氛。酒也能激发人的创作激情和想象能力,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书文皆为传世珍品。文学作品中更是不乏对“酒”的描写,《水浒》中林冲借酒驱寒、借酒浇愁、借酒泄愤,《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等等。
酒应该用来展露和表达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人们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寻求一种快感,得到一种满足。所谓“酒不及乱”,就是给人定下了喝酒的基本规范:自我控制,不醉为高,不乱为限。心不乱、语不乱、形不乱、行不乱。
作者张同武简介
张同武,西北大学毕业,政府机关供职。业余从事文学创作,涉猎散文、杂文、评论、剧作、诗歌等,出版有散文集《未央桥畔》,另有文章逾百万字见于国家级及省、市报刊、网络。曾获全国性征文特等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及其它文学、戏剧、新闻类奖项数十次。曾参与有关国家级、省级重大课题研究,受聘中国西部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知识产权讲师团讲师等。近年侧重饮食文化散文写作,在《美文》杂志、《澳门月刊》等开设专栏。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中转载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归该权利人所有。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小陕推荐
End
编辑 | 猫饼 主编 | 安娜
图片 | 张同武
如需转载本文 请后台联系告知
法律顾问 | 刘陆训团队 | 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
支持单位: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指导单位: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陕西省食品协会、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陕西旅游住宿业协会、西安旅游协会、北京陕菜协会
联合运营:陕西省面食产业发展促进会、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陕菜学院、陕菜研究院、陕菜供应链研发中心、陕菜文化研究会
战略合作:红餐网、成都海名会展有限公司、陕西广播电视台《好管家》栏目、成都餐饮同业公会、中国精品酒店联盟、长三角紅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
合作媒体:华商报、三秦都市报、文化艺术报、网络大V自媒体